综合实力。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0亿元,年均增长15.0%,人均GDP达到5.52万元,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7亿美元。
结构效益。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5%以上,居民消费率达到3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3%,人才贡献率提高到30%,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7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60%以下。
公共服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万人拥有病床数30张,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6?5%,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累计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45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交车15标台。
资源环境。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34万亩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省下达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48.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
人民生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
16
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第二篇 加快结构调整 全力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第四章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扩张总量、优化结构、集聚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省内领先。
第一节 优化产业结构
17
发展主导产业。加快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主导地位。着力培育特钢棒材产业链,发展制造用特钢、管材钢以及高级无缝钢管、大型铸锻件、金属制品等延伸加工产品;加速发展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扩大产品门类,培育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等特色产业和平板显示、LED等潜在产业增长点;利用我市岩盐资源,积极打造“中国新盐都”,形成600万吨盐、400万吨纯碱、400万吨硝、100万吨烧碱的盐化工生产规模,加快发展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以国宝空调为龙头,着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扩大淮阴卷烟厂中高档卷烟规模,实现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大箱,提升“今世缘”、“国缘”等系列酒品牌影响力,提高粮油、肉制品等深加工规模,在水产品加工、名菜名点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到2015年,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
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机械、轻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环保特色的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纺织和服装业;做大做强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做精做优
18
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瓦楞纸、高档新闻纸、生活用纸,提高印刷包装水平,提升保温制品、餐具等家庭制品的规模档次,开发消毒剂、香料、洗涤系列用品,做响高档箱包、旅游帐篷品牌,扩大轻工行业规模;主攻新型建材、装修装饰材料、建筑节能产品,稳步发展建筑成套装备,不断提升水泥和水泥制品业的规模档次。到2015年,纺织、机械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500亿元,轻工、建材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300亿元。
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依托骨干企业,大力促进化学药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成全国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精神系统类、消化类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打造“中国凹土之都”,建设全省最大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努力培育软件及信息业,发展应用物联网,打造“一核四园”为载体的省级软件及信息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
19
售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
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开发区、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内资源整合提升,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特钢、盐化工综合开发、食品、凹土新材料等6个全国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电子信息、太阳能综合利用、新医药产业、教学具研发等8个全省特色产业基地和10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鼓励重点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生产能力,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扶持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县(区)开发区规模档次,完善配套功能,建设区中园、园中园,拉长产业链,推进同类企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产业特色。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规模
壮大工业总量。实施县(区)和开发区工业突破计划,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壮大县(区)和开发区工业体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江北争第一、全省进十强”的目标,加速发展以富士康科技城为核心的IT产业以及台玻、安邦集团为中心的盐碱科技产业和国宝空调科技城为代表的环保节能制造等产业,到2015年,销售规模达到2000亿元。淮安工业园区围绕打造新型都市工业园区的目标,加快新型建材、汽车机械、食品医药和光伏电子等产业集聚,实现销售500亿元的目标。各县(区)按照培育特色、错位发展、提升质量、壮大规模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到2015年,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淮安十二五规划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