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浦发、交通等银行进驻我市,全市顺利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万邦香料公司在新加坡实现成功上市。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公共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政府部门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不断深入。借港出海、对外开放成效突出,预计201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5亿美元,年均增长47.6%;完成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年均增长26%。“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经营业额10.5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全市新增外经获权企业6家,较“十五”期间翻一番。苏台(淮安)经贸洽谈会、台商论坛等活动深入开展,一大批知名台企落户淮安,全市实际利用台资占外资总量50%以上,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开发区建设跃上新台阶,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等3个“国字号”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全市创建7个省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社会发展日益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万人,累计开发新产品2195件、专利授权量3282件,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孵化器,建成苏北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数字淮安”雏形初具,电子政务架构基本建立,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6
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拥有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84所,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34所,普通高等学校7所,累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余万名,“周恩来班”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创新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市一院、妇幼保健院、八二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完成116所农村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259个村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文体事业积极推进,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17座,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全覆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612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涌现出《韩信》、《豆腐宴》等一批文化精品,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等重要活动,新建健身会馆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奥运金牌、残奥奖牌实现零突破。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三年荣获省食品安全优秀市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民防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受到国家人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联合表彰。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爱国统
7
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市双拥模范城实现二连冠。创造了阳光信访、“1+3”安全生产监控体系、101%服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全国有影响的新经验,监察、统计、审计、国土、档案、地震等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日趋改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00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年均增长12.0%,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亲民淮安”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3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惠及19.5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171元,比2005年增加522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淮安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1 2 3 指 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亿元 元 % “十一五”目标 1120 20620 85 2010年预计 1315 27000 85.9 8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 注册外资实际到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市化水平 年末总人口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元 元 % 万人 吨标煤 200 840 370 17 5.5 14700 5600 44 545 0.98 310 1485 465 21.7 10.5 17600 7100 45 537 0.892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集聚度和外向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乡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效农业占比还较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和改革中加以逐步解决。
第二章 “十二五”宏观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淮安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众多的挑战和考验。总体分析,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
9
机遇和有利条件。世界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将在重大调整中进入以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主动力的新一轮增长景气周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内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上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全省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我市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得以保持,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淮安十二五规划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