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外向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阶段,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沿海开发和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叠加效应,为我市参与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市的潜在优势加快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为推动“十二五”时期淮安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和有利条件。
挑战和不利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结构调整的压力、政策把握的压力都将不断加大;我市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被长三角发达地区吸引的巨大挑战,在接纳产业项目转移过程中,与苏中、苏北等周边城市形成竞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问题。
11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市上下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妥善应对种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力争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宏伟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奋战十二五、全面达小康,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为主题,以“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与人才兴市、借港出海与开放带动、绿色发展、城乡统筹“五大战略”,继续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
12
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全力加快工业新型化、城镇特色化、经济外向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步伐,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以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为总体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人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为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我市实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发展硬道理的本质体现。牢牢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为主线。在扩张总量、壮大实力的同时,坚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
13
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主线必须坚持五大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主攻目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壮大千亿元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协调推进,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能力。
——坚持科教与人才兴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统筹推进科技兴市、教育兴市、人才兴市“三位一体”建设,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轨道上来。
——坚持借港出海与开放带动,把经济外向化作为“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活力之源。策应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对接沿海、融入长三角,进一步加快借港出海、扩大开放步伐,加速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和高端资源,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上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高举“绿色淮安”旗臶,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
14
创建生态文明,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普遍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就是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主要调控目标是: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淮安十二五规划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