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幼儿心理学 备课笔记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5-1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否认遗传的作用 他认为,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嗦引起的,刺激是来自于客观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首先,他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他提出教育万能论。提出了一个以控制行为为目的的著名论断:“请给我一打强健的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自己的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一打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任意训练他成为医生、或者律师、或一个商界首领,或一个乞丐、窃贼。” 第三,提出学习理论。他认为条件反射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3重视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情绪发展的问题上。 通过上面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华生应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条件反射法。 除了华生,行为主义学派还有一位代表人物,他就是斯金纳。与华生强调的刺激反应模式有所不同,他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看图2-1,实验方法是当老鼠一按压杠杆,就会得到一粒食丸(强化),如此反复,老鼠就学会用按压杠杆的方式去获取食物。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为——强调对行为的强化,他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他的主要观点: 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斯金纳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容易消退的。儿童做某些事是为了得到成人的注意,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比如儿童长时间哭闹,可以对他的行为不理睬,不给予注意,这样儿童就不会哭闹了。 3、斯金纳将强化等级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认为这两种强化的作用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积极强化,比如夸奖一个孩子学习认真,经常夸奖他,他就可能变得比之前更刻苦,更认真。 4、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 学生看信息栏2-4。 学生回答。 看图2-1。 三、精神分析学说 该学说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较大的两个方面: 一是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他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本我是意识的最底层,自我处于本我和外界之间,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意识的最高层。 二是他的性欲阶段理论。他以性感区域的变化来划分人的阶段。从婴儿时期的口唇期、肛门期到青春、成年的性器期及生殖期等等。这几个时期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拓展) 新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是埃里克森,他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人格发展中,自我的作用很重要,强调人格发展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重视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 师 活 动 四、认知发展学说 学生活动 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心理 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成熟——是儿童心 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 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阅读三座山实验。 中心性。(P27第一行)例:三座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阶段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 思维。儿童的思维有了两个标记:1符号性2逻辑性,能够运用符号进行简单 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阶段的思维活动仍然缺乏抽象性。 学生阅读书上数量这一阶段里,儿童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守恒的例子。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该阶段儿童不但能以具体的词语,而且能以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开始 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运算。这一阶段儿童的总体思维特点是:能够提 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 这四个阶段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顺序不会颠倒,也不能省略。 五、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 1、强调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行动的。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1)攻击性 如果儿童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符合社会标准,比如球赛中的攻击行为,父母或其他社会成员会奖励儿童;当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时,比如欺负幼小儿童等,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2)性别角色的获得 班杜拉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模仿两性行为,但成人往往是根据儿童的性别对某些行为加以赞扬,而对另一些行为加以制止。 (3)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认为,训练或者强制命令对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都没作用,只有让儿童在观察中去学习才会有好的结果。

12

课题序号 第三章 第一节 授课班级 专1001、1002、 1003、1004 授课课时 2 授课 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称 背景分析 教学资源 准备 第一节 感知觉的概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明确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3、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种类和特性。 学习目标 设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种类、特性。 2、利用以下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学习任务 描述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和特性。 教学难点 知觉的特性。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13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关于感觉的认识 (一)感觉的含义及种类 1、什么是感觉 (1)导入:拿一支彩色粉笔,让学生们说出它的颜色。 学生说出粉笔的颜(2)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色。 (3)分析:(强调几个要特别注意的字眼) A“直接作用于” B“客观事物” C“个别属性”(最关键的词) D感觉是脑的机能。平常说的“眼睛看见了??”“耳朵听见了??”等 只是习惯说法,眼睛等感觉器官只起接受信息的作用,所以,感觉器官有时又 叫“感觉通道”。 E感觉是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方式,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因为 它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仅凭个别属性是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 F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证。 2、感觉的生理机制 一个人的感觉系统由感受器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组成。无论何种感觉,都是 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引起的。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引 起感受器的反应,从而激起神经冲动。 也就是说,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 听到、闻到。那么,那种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学生阅读信息栏刺激低于这个界限就不能引起人的感觉。(信息栏3-1) 3-1。 在已有感觉的基础上,为了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 定的量。一个人能够分辨的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 觉阈限。例如,当一个人闭上眼睛手托重物,先在其手掌上放100g的重物(可 称标准刺激),然后再换100.5g的重物(可称比较刺激)。如果这个人不能辨别 出两者的差异,再换成101g。如果仍然感觉不出两者差异,再换成102g,这 时此人恰好能辨别出,则差别阈限为2g。 3、感觉种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A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等。 感受器位于人体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各种刺激, 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 学生了解信息栏B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2的内容。 感受器位于机体的内部,主要接受机体内部的各种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 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有时我们可以仅凭味觉就可以知道吃的是一个苹果,这是为什么?(这和人 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人们会把当前感觉到的印象和头脑中原先保留的印象加 以对比,作出初步的判断,有时就可以仅凭事物的个别属性得出正确的结论。)

14

(二)感觉变化 1.感受性 所谓感受性是指一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各种刺激的感受性是 不同的,而且,一个人的感受性会随着环境因素、机体状态及实践锻炼等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2.感觉的变化 一个人的感觉在实际生活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规律性变化。 一是 感觉的适应现象。适应是指有机体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 提高或降低现象。举一个例子,下水游泳之前,我们会先淋浴一下,等到游泳 的时候就不觉得那么冷了,这是肤觉适应现象。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处 时,起初可能什么也看不见,过一段时间以后眼睛就逐渐能看清楚黑暗中的物 体,这就是暗适应。相反的,从电影院里刚看完电影出来,觉得外面很耀眼, 什么也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物体,这是明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都是视觉适应现象。 二是 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感觉间 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当一个人唱歌时,唱到高音部分,常常 会伸长脖子抬起下巴。 三是 感觉的代行现象。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其他感觉 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发展。例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失去双臂的 人脚趾可能特别灵活,能够抓牙刷,写字。这些人的这些感觉能力特别强,主 要是在后天生活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经长期锻炼发展起来的。 四是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觉性发生的变化。感 觉的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例如,灰色的长方形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 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 五是 实践锻炼可以促进感受性的提高。例如,调琴师可以辨别每个琴键发出 的声音是否正确;品酒师呷一口酒就可以辨别酒的真伪等等。可见,一个人的 各种感觉能力通过不断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完善。 二、关于知觉的认识 (一)知觉的含义及种类 1.什么是知觉 (1)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 体的反映。 (2)分析:A“直接作用于” B“整体”。(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个别属性和 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小实验:让一个学生在头脑中回忆一个物体,分别描述出它的各方面的属 性,板书出来,再让别的同学根据他的描述去判断他所描述的是什么物体。看 看是否准确。 2.知觉种类 A按照知觉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 知觉等。 B按照直觉对象的特性为分类标准,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幼儿心理学 备课笔记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幼儿心理学 备课笔记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04762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