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南水北为阳”之说的诟病
我认为“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有如下几种诟病:
第一,少而影响面宽。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山南水北为阳”之说,其来源有《春秋谷梁传》、《尚书禹贡》、《说文解字》,仅此而已,在地理用名上,赞同这说法的也就是应邵一人。如果把整个阴阳说及其运用比做大海,而持“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及运用的,不过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它是多么的狭窄。但是,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教授,在写文章时,动不动就说“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故有辨析它、澄清它的必要。第二,定位死板。(请注意“定位”二字。)和普通的“阴阳´说相悖。很明显,“山南水北为阳”是把山的南边水的北边定位为“阳”,这实在是在普通的“阴阳”说里不伦不类的横插了这么一扛子。普通阴阳说认为:“阴”和“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上,就无从谈下,没有左,就无从谈右,这两者是相对而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它是互相依赖,而又互相矛盾转化的。而“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死死地把这种“阴”和“阳”定位下来,这种“阴”或者“阳”,便是一个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了,怎么转化?怎么消长?怎么发展变化?而且,山南就没有“阴”了吗?水南就没有“阳”了吗?这实在是讲不通。和普通阴阳说完全相悖。第三,在实际运用中也是矛盾多多。就举一条河为例吧。河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那么,夹在这“阴”和“阳”中间这条河,算是“阴”?还是“阳”?难道要把河中间划一条线,靠南的半边河为“阴”?靠北的半边河为“阳”?再者,河的北边要延伸多远才是“阳”的尽头?一里?十里?百里?才又是“阴”的开始?这又以什么依据来判定?第四、处地尴尬。还是举个实例来说吧。比如襄阳,如果它是因在“襄水之北面得名”,但它又在汉江的南边啊?襄阳岂不成了个不阴不阳之地了?如果真是这样,阴阳相互生克、消长,比起平衡地带那就要激烈得多,这种运动一旦失去平衡,问题就大了,要知道,古人把地震看成是阴阳失衡所致。全国像襄阳这样的地方,可能还不少吧?第五、时间问题。持“山南水北为阳”的人都说“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这种“古人”到底“古”到什么时候开始的?总不能比黄帝还早吧?又是什么时候结束此说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说出其具体时间和依据。这是不是一种以讹传讹所致!
总而言之,“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无论追溯其源头,还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存在很多诟病,是不足以采信的。
因此,我认为襄阳的名称是因为:它与樊城隔水相望因地势比樊城高而为“襄”,又因其位置处于汉水之南而为“阳”,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对襄阳名称的由来的看法。
虽然如此,由于自已知识肤浅,也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写本文时,也是出于对“山南水北为阳”之说的质疑,和闲遐之兴,把这些看法说出来,以求教于有此志趣者共同探讨。
再谈襄阳名称的由来
上次写“也谈襄阳名称的由来”时(以下简称“也”文)着重谈了“阳”字,对于“襄”字似嫌不够,这里再做几句补充。
先谈“襄”字的含义。《古汉语常用字词典》里,对这个“襄”字有六种解释,其间涉及地理方位或上下高低的有两种。第一种被解释为“举”或“昂”之意,并举《汉书叙传下》云:“云起龙襄,化为候王”。这两句话有它自身的内容,我们不去深究它,但其中“襄”字解释为“举”或“昂”。如用在地理上,大约也是“高”或“上”的意思吧!第二种就直接解释为“高”了,并引《水经注河水》云:“其间一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意思是河里许多高出水面的石头,气势连绵和陆地相接。还有人在谈到“襄”字时,举《尚书舜典》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意思是:浩大的水势,将大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把山陵都包围起来了。这里的“襄”字仍旧是“上”或“高”的意思。可见这个“襄”字包含有“高”、“上”或“举”或“昂”的意思,古人已经在常用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试说襄阳的名称及“山南水北为阳”说之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