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革命先辈的奋斗成果。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一直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正是在这些奋斗成果之上,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人民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的基础之上,才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大学生应为作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应有强大的自信接过使命,实现新的梦想。
理解“中国梦”,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梦”符合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包含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包含着开放、和平、共享之意,符合世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大学生应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中国梦”能激励大学生发扬公共精神、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梦”包括“国家梦”和“个人梦”,民族振兴需要每个公民的团结协作,“个人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良好环境的支持。首先,“中国梦”激励大学生发扬公共精神[6],即在公共生活中以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公共事业、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维护公共规范[7]。只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不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网络中,不仅能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和道德规范,而且甚至能主动站出来,指正别人的失范行为,为社会风气的改善、为维护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其次,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公共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能提高大学生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塑造较为完善的人格。
(三)“中国梦”能鼓舞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也是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8]。“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根本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能鼓舞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中。一方面,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大学生就是中国力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大学生身上,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在大学生肩上,大学生的理想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中国梦”鼓舞大学生追求卓越、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磨练本领、提高水平,成为中国建设的强有力后备军。另一方面,“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9],为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进步的动力。只有国家强盛、社会和谐,才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融为一体。
三、用活新媒体,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们应从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精神文化、创新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开展,注意把握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契合度,并注重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和生动性,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自觉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利用好新媒体工具。
(一)将“中国梦”融入思政、专业课堂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一方面,将“中国梦”的学习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深化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授课、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使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了解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10]。另一方面,将鼓励对梦想的追求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精神动力,提高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本领的自觉,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到用武之地。
从教学队伍上,应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生活中的导师,大学教师应该坚持学习、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德树人。“中国梦”也蕴含了“育才梦”,教育工作者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榜样,以高尚品格及学识风范感染大学生,实现“育才梦”。
从教学形式上,可以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例如,开设“微课堂”,利用基于微博载体的新型党课形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互动性强。教育者通过整合微信、微博、YY 语音等小平台,可以形成一个消息有效传递的大渠道,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能够自觉提高对腐朽文化和低俗思想的抵抗能力,增强对“中国梦”的感知和认同。第一,举办“中国梦”主题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座客校园,宣讲中国革命历史等,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例如“学校之星”评选,挖掘大学生中志向高远、品学兼优的代表,激励大学生们向典范学习,争当栋梁之材。第三,构建校园中立体系统的宣传渠道,加强校园各种媒体的宣传,从校园横幅、海报到校园广播、报刊,再到校园网站、微博、论坛。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宣传“中国梦”,营造浓厚的气息和氛围。
文化的感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而现代大学生最大的信息来源就是网络,因此,思政工作者应抓住这一特点开展工作。对于党的理论、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可以在纸质版的基础上增加电子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同时,人对信息的接受都是带有选择性的,大学生更乐于看到一些趣味性的文字,基于此,思政工作者在新媒体中发布信息时,应注意发布语言的选择,适当地由传统的教科书式表达向更为轻松活泼、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转变,甚至可以加入一些网络流行语。
(三)将“中国梦”融入社团活动的开展
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团结协作意识和公共精神。在指导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将“中国梦”主题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如开展组织唱歌、跳舞等文艺表演,举办征文、演讲、书画等比赛,或是征集大学生自己制作的宣传片、微电影。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都将提升。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需明确开展社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鼓励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更要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主体意识,树立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社团管理甚至是校园管理中。此外,应鼓励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社团的负责人,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改进社团建设。在改善社团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公共精神得到发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以“中国梦”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