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化的城乡区域体系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面对这种不平衡结构,现代化要求,一方面彰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势,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区域的整体现代化。
就城乡关系来说,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需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过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60%。虽然城市化过程能够提升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水平,但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城市和农村都实现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国家。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城乡体系,需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路径是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如果说城市化是农业生产要素进入城市的话,那么乡村振兴则需要城市现代要素进入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这就需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路径提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现代化不仅需要进入城市的转移人口城市化,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同时也要求不进入城市的农民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其引导性路径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尤其是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
就区域关系来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无论是小康社会建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是齐步走的过程,必然存在有先有后的过程,现代化的势头总是从核心区逐步向周边辐射和传导、逐步扩大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因此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涉及以下方面:首先,针对尚未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使其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进入现代化的起点,共同开启现代化进程。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彰显优势,为全国的现代化探路。允许一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对其他地区现代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这种带动作用可以大大加快全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各个地区所能达到的现代化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产业结构,有些地区农业比重大,有些地区工业比重大,这种产业结构不影响其实现现代化。就像目前的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工业比重大,澳大利亚的农牧业比重大,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大,这不影响他们的现代化国家地位。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区域体系反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各自的现代化特色。最后,根据协调发展的要求,现代化进程中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需要联动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就是说,虽然允许一部分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更快,但要持续关注后发地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3.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
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在工业文明时代推进的现代化无所顾忌、无障碍地高排放并掠夺国外资源,其现代化伴有城市拥挤、农村凋敝、环境污染等现代病。这种状况就是习近平所说的,“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困的时期,由于对生态系统没有大的破坏,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①
我们现在所进入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我国新时代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浪费和掠夺资源的现代化道路,一开始就要有生态文明的目标。就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代化水平。生态财富同物质财富一样重要。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②具体涉及:第一,由资源高消耗、环境强污染和废弃物高排放转向绿色循环低碳型经济。第二,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第三,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第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转换增长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功能在为开启现代化的关口转换增长动力。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经济利益产生的内在动力,与收入分配体系相关,二是由对外开放带来的外源动力。
1.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居民收入普遍较大幅度提高并且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就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说,“在一些不公平程度很高的情况下,它降低了经济效率......,然而在其他情况下,不公平却可以加强经济效率”。①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病”。其表现就是就如库兹涅茨指出的:城市化造成生活条件的变化,即从乡村迁往城市,要承受巨大的损失;学习新的技能并失去过去所掌握技能的价值,是一种浪费;结构调整会使农民、小生产者和土地所有者地位下降;现代化会导致利益结构的调整,一些群体过去的相对地位如果持续地处于动荡中,便孕育着冲突;等等。②
接受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教训。中国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开始就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在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基础上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以效率为基础的分配体系。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可靠保证。为做大“蛋糕”,一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根据现代化所需要的创新驱动要求,尤其要激励技术管理之类的复杂劳动。另一方面要完善按要素分配。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背景下,既要完善其按贡献取得报酬的制度,又要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从而充分动员和激励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关于经济毕业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