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知程度。主要是指学生朝预定的以认知为主的课堂目标意义化前进和实质性迈进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或所处的水平层级。与“认知结构化”的观测相比,认知程度不仅强调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学习“结果”,且更加着眼于“程度和水平层级”,而在认知进程观课点中,主要看认知结构化经历与否(是否经历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认知结果及其程度需要放到具体的学科课时情境中,借助于实实在在的检测题目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要紧扣课时目标,结合具体的检测内容,按照具有明显学科属性的层级式评价标准和量规,依据课堂上学生具体而实际的学习表现和结果来分析、判断。如小学信息技术某课时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检测内容是:能使用“前进”“后退”按钮浏览已经打开的网页,评价量规可设计为四级水平:淤能且自如———优秀,于能且较为熟练———达标,盂能但不够熟练———基本达标,榆不能使用———未达标。
4.学习策略及习惯
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具体所指是认知方法与认知策略、学习习惯与行为风尚。
(1)方法策略。也就是认知方法、认知策略,属于提高认知效率的学习方法(元认知知识)范畴。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方法策略,应基于学科化课时情境,依据课堂现场学生的不同学习表现和结果来分析、判断。观测时应着眼于能够体现出学科属性的认知方法策略。如,小学英语《Iwastwo.》一课教学中,学生交流了自己认读so,me,who,then,was,were,hair,grandparent(s) 等新单词的方法:淤以旧带新法(联系学过的单词),于拆解法,盂查词典法,榆不能认读。我们可据此把握学生的个性化认知策略的建构与应用情况。
(2)习惯风尚。具体包括学习习惯、行为风尚、规范意识、价值观念等,它们都属于学生对某学科学习活动的价值特性和价值关系的主观性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风尚,也应该基于学科化课时情境,依据课堂现场学生的不同学习表现和结果来分析、判断。观测时应着眼于能够体现学科属性的某一习惯和风尚。如,在夏雪梅博士列举的语文《揭开雷电之谜》一课教学中,学生“初读全文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形:淤与课文主旨有关的问题,于体现人物性格的问题,盂理解文章情节的问题,榆涉及写作方法的问题,虞帮助自己理解文本的问题,愚重复、有明显答案等无效问题。我们可以据此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善于提问”这一阅读思考习惯。
三、操作提要
在实践中,教研团队依据课堂观研活动的基本操作流程,循序、扎实地展开差异教学的课堂观测及后续的研讨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四点:
1.有组织有分工地协同进行
本着“多维·分组,定点·协同”的原则进行。多维.分组,即对于某一节课,教研团队成员一般要从几个乃至全部四个不同维度同时进行观测。一般情况下,每个维度为一个组。这样,就需要将团队所有成员分成几个乃至四个组。定点.协同,即在属于同一观测维度的每一个具体的观测点上,至少安排2 名成员协同进行观测,或者确定同一对象和范围同时观测,以便互补遗漏;或者各自确定不同的观测对象和范围,以便汇总,使观测信息更加全面。这样,每位成员抓住各自的观测点,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地去实施相对单一的课堂观测,操作难度小,忙而不乱,观测过程会更细致、更到位,观测结果会更深入、更精确。当然,作为较小规模的团队,或者在成员少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如,事后根据课堂现场实况录像,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去反复细致地观测。
2.设计具体适用的观测工具
分组、定点,意味着在每个观测点上,都要借助于具体的观测工具来开展观测活动。在设计观测工具时应该注意,“课堂注意力”与“主动参与”“同伴认可”等观测点,具有学科普适性,而“学习情感度”和“认知进程”“认知程度”“方法策略”“习惯风尚”等一些观测点,则一定要贴近学科和课时情境,体现出不同的学科属性和课时特点。要根据学科素养目标、结合学科课时化情境,对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与结果的层次水平预先进行具体而科学的设计,观测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术语、量规(如认知程度)必须界定明确,逻辑分类不仅要清晰,更要简约,以便于把握和操作。或者依据课堂现场的信息记录,进行细致的分类整理(如习惯风尚)。原则上,一个观测维度设计一个工具即可,不同观测点上的教师可以根据分工,分头观测填记自己的内容。
3.讲求观测的范围、时机、方式
对不同的课堂观测点来说,由于着眼点不同,观测对象的范围、观测的时机、观测的方式方法也就有所区别。在观测对象范围上,可以灵活选择观测的样本投放量:有的可以着眼于全班学生,有的则着眼于某小组乃至定点于某些学生个体。在时机上,可以是分时段全程(如课堂注意力、认知进程),也可以侧重于某环节和时段(如同伴认可主要在班、组、前后桌等学生群体互动环节进行观测),也可以是间隔性的。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是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言行、体态、状貌,可以是感受和体悟他们的思想动向、情感起伏、思维轨迹,可以是检测或阅视他们的学习成果。至于选择什么样的范围、时机、方式、方法,既由观测内容及其性质、观测依据而定,也可以根据观测需要(要求)而定,这些,都要在课前观测预备会上加以明确。
4.对观测信息进行统合透析
对同一节课而言,从不同的观测角度、不同的观测视点,以不同的观测方式方法获取的“学”的信息一定是多元繁杂的。面对众多观测信息,面对这些“学”的证据,我们必须科学有序地做好组织、处理、加工等环节的工作。第一,组织和筛选。要围绕课堂目标,以基于不同角度和视点的描述性信息、推论性信息、评估性信息[4]“彼此互证”的方式,比如问卷(评估)而来的“学习情感”与观感所断(推论)的“课堂注意力”,通过辨别、判断,剥离假象,去伪存真,从中提取出真实、可靠、有价值的。第二,处理和统整。围绕某一个观测角度和维度,将不同形式的可靠信息,比如事实性描述、测查类数据,进行统整和聚合,以便形成更为全面、更接近真相的理论。第三,加工和意义化。观测后的研讨不是信息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一种意义解读。要在深刻把握本土差异教学课堂观测框架中的相关概念和元素内涵的基础上,从对真实现象和所获数据的查眀,走向深层次的问题剖析和实质揭示。
引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着眼于“学”的课堂观测框架(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