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现在很多人都特别重视的,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欣赏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有动有趣的活动中去感受音乐、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整理了关于音乐教学的论文来供大家借鉴。
第1篇:针对作曲人才培养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周青青
摘要:针对作曲人才培养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需要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具备。这项工作,不是某一教学系部或者教研室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与相关教学部门协同处理和具体安排。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作曲人才培养;延伸聆听;模唱;具体课堂与学校环境的互动;教材设计
2017年6月9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组织召开了“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会议邀请函中说道,此次会议的精神是:“旨在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探讨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的可能性和具体实施方法,以利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特别是作曲专业的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和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传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带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
根据会议精神,我认为要达到目的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是客观条件的具备;第三是了解现在的学生。
一、以往教学中的经验
从教学原则的角度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我担任我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后,我校此课程的共同课教学大纲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作曲系学生的设计。从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性质与目的”,到“教学原则及总体要求”,都是面向全校所有非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所以,如何专门针对作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细致策划的工作。
从课程的内容看,在本科生一年级一年的时间内,要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以汉族音乐为主、加入少量少数民族音乐的五大类(民歌、舞蹈、说唱、戏曲、器乐)都概要介绍一遍,不仅难以顾及作曲专业学生的定向培养,而且也不可能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讲述清楚。在基本介绍与择要讲述中间,还需仔细研讨、斟酌。
再从课程的时间安排看,我校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安排在本科生的一年级。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还需要时间适应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从小学习西洋乐器,对西方专业音乐比中国传统音乐更为熟悉。即便是少数学生入学前学习了民族乐器,其主要的演奏曲目,也是以学习采用西方专业作曲技法的创作乐曲为主,对传统音乐的音乐语汇和表达方式,以及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传统风格,并不熟悉。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音乐,他们只能做到从不熟悉逐渐转变为具有了初步了解,指望他们能够充分汲取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程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当学生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里还没有开发出民间舞蹈音乐的部分,针对音乐学系本科生的民族民间音乐大课,时间跨度为两年半,每周为4个学时,具体是这样安排的:民歌音乐一学期、说唱音乐一学期、戏曲音乐两学期(第一学期为板腔体戏曲音乐,第二学期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一学期。经过这样的学习后,也只是让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了解。当时我们会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大课讲授后,到图书馆去借相关音响,这是授课老师要求的。音响不仅包括课堂上听到的,更要包括课堂上没有听到的同类音乐品种。这种延伸聆听我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在课堂上的聆听只是初步的印象,延伸聆听才能够加深印象,形成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而且,这种加深印象,一定要在讲授课程之后马上进行,否则,下一周新的内容加入后,前一周的印象会被转移,延伸聆听的效果会差很多。延伸聆听的作用,不仅是加强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感性知识,这种感性知识的大量积累,对今后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作曲、理论、表演,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作曲系本科学生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虽然不如音乐学系学生多,但在授课时间上和音乐品种的细致讲授方面,都比现在要有质量得多。
其次是模唱。两年半的时间,模唱的民族民间音乐比现在音乐学系一年课程的时间长了一倍多。在这样的熏染过程中,很多认识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而这种不知不觉形成的认识,往往比书中所讲的要生动、鲜活、丰富和巩固得多。这比单纯地读书、被动地聆听讲座或观看演出,效果会好很多。
而现在的作曲系课程,由于时间短,课堂上人数太多,没有多余时间进行模唱内容。因为在匆忙的一年每周2学时的课堂讲授中,基本常识的理论和课程中安排的音乐聆听,已经将时间占满,无法进行包括教师的教唱和学生的回唱的程序,进而也无法督促学生在模唱上花时间练习,自然学生也就不可能体会到在长期熏染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宝贵感受。我在模唱课上的授课经验是,一开始学生都会对课上布置的模唱内容不理解,认为民歌、说唱和戏曲音乐简单,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练习。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会渐渐体会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堂奥。这句话是明代王骥德提出的,陈多、叶长海注释的《王骥德曲论》对该句的注释是:“这里提出了‘曲’与‘唱’的关系,意为在戏曲中各种曲调只是划定了唱腔的基本范围、规格;而使之具有光彩、艺术魅力,在于演唱技艺的巧妙运用、发挥。”*我的体会是,对于民歌、说唱、戏曲音乐来说,实际上也包括民族民间器乐曲,记谱与模唱的关系,就如同印刷体与书法的汉字一样,印刷体可以供人阅读,但感受不到书法艺术中的笔锋、结构、风格、意蕴,以至境界。模唱不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歌唱发声法,但要求对不同音乐品种的风格,包括地方风格与种类风格,要模仿得像。在这样的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体会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目前的理论阐释中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同时,模唱也是巩固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在课程结束几年之后,不止一个学生对我说,课程结束时笔试中的内容很容易忘记,但模唱考试中考过的音乐唱段会保存长期甚至终身的记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音乐教学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论文(共2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