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创新研究论文(共2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导读:毕业论文撰写是毕业生们最后的一个考核,而且这里面的过程也是非常繁琐的,对于初次写作的毕业生们来说,更是不知道应该无从下手,本论文分类为基础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地理教学论文供参考。


  第1篇: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苏燕萍、郭国金(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文章尝试性地利用乡土资源设计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编制地理试题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乡土资源是众多地理资源中的一种,是真实的地理情境。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理念。


  一、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学生所熟悉的乡土资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地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乡土资源是真实的地理情境,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综合体。选取乡土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素材,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知地理环境,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


  3.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1]加强地理实践能加深对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能挖掘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能促使学生切实关注人地关系的发展,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而乡土资源则是学生本乡本土的资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便于开展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二、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实际教学的应用尝试


  1.利用乡土资源设计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高一新生来说,自然地理内容晦涩难懂,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较多。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乡土资源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


  结合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基于纪录片《地理中国》中的《海域奇象·崇武古城之谜(下)》,重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式教学案例(见表1)。


  2.利用乡土资源编制地理试题


  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渗透入地理试题中,即把乡土地理知识以试题素材的形式糅合在地理试题中,以试题的背景材料、题干、图表等形式呈现,在考查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有关乡土地理知识。[4]选取乡土课程资源应遵循以下原则:乡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取性原则、精准性原则和具有乡土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则。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选取泉州市洛阳桥的相关素材进行分析。


  材料一:洛阳桥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在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洛阳江上游的水从西奔流而来,在尚未建桥之时,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常因风高浪大而舟覆人溺,“万安渡头行人悲”,渡桥十分危险。


  材料二:桥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创了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江面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见图1)。


  材料三:北宋时期泉州所建的桥梁多为梁架式石桥,以花岗岩作为建桥材料,而花岗岩质地沉重,难以搬运。老一辈著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他所撰写的《中国石桥》中曾经提到,在洛阳桥的建设过程中,建桥工人们将沿岸采集到的石梁预先放在木排上,趁涨潮之时驰入两个石墩之间,等到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在了石墩上面。


  材料四:“蛎固基法”也可以称为“牡蛎固桥法”或者“种蛎固基法”。牡蛎密集繁生,能够把分散的石块或直条石胶结成很牢固的整体。潘洪萱先生在《中国的古名桥》中提到,洛阳桥的基础是用牡蛎加固的。为了巩固桥基,当时的人们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此外,包裹住石头桥墩的牡蛎,在桥墩表面形成了保护层,既能防止洪水的直接冲击,又能减少水污染对桥墩的腐蚀。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当初建设洛阳桥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中“上游的水从西奔流而来”和“风高浪大”,说明洛阳江水流速度快、入海口处风浪大;材料三中“但花岗岩质地沉重,难以搬运”,说明当初修建洛阳桥就地取材时所遇到的困难;材料四中“包裹住石头桥墩的牡蛎,在桥墩表面形成了保护层,能防止洪水的直接冲击”,侧面反映洪水容易把分散的石块或直条石冲毁,而洪水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地势密切相关。以上都是当初建设洛阳桥时面临的主要自然困难。


  进一步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中采用“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桥墩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材料三中利用涨潮、落潮把花岗岩石梁架在石墩上面;材料四中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以上都是当初桥工针对修桥所面临的自然困难提出并实施的措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创新研究论文(共2篇)在线全文阅读。

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创新研究论文(共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1747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