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的生成性”表现为由历史感悟升华出的家国情怀。历史学家往往埋头于“求真”的探索,但是历史研究尤其历史教学都有必要向公众、向学生展示它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学的解释具有相对性,每一次解释都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正如卡尔所说,“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⑥游走其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历史感”,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有的。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是行走在历史中的人,国家和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教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中国的历史的进程置于世界中去考察时,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弯弯曲曲、又持久不衰的发展路径,由此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自信。走出历史,学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史料与史实”,只是他们没有写在纸上,没有放在档案馆里,它们就活生生地存在着,感受它们、分析它们,那些用于分析史料的方法,以及由此带来的视野、宽容与自信一样起作用,过去和现在是如此相通,人就活在历史中。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能带给学生的别样体会。
三、历史教学中“知识生成性”的实践诉求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认知生成过程。任何好的课堂教学都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僵硬的、刚性的,不是静态的文字描述,也不是随意的教学总结,而是以促成目标实现的冲突性认知为节点,由这些节点串联而成的思维过程,是方向性的。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原来被视为学生掌握目标的历史知识仅仅是教学的材料,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形成材料认知的求证过程,教师要设定求证的思路、求证的步骤与求证的维度,并在此过程中设立与之相对应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此来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及知识的生成性表现。基于生成性思维的理论,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都具有生成性特征。在备课阶段,教师的生成性特征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本身就是生成性的表现。同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相关的知识接触与随意性阅读,有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常常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记忆中,教师可以从研究的角度挖掘历史分析的深层次价值。比如教师在准备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大战的轮廓性内容是学生有所了解的,但是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参战国的角度分别来看待战争,那就是另一番解释和历史意义了。
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学生思维能量、情感体验的充分释放。课堂教学过程是“知识生成性”的关键环节,生成性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量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否真正身临其境。尽管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策略,但最基础的方法是概括,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由个别通向一般的“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概括是思维乃至智力最显著的特性”,它是一切学科能力形成的基础。①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概括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论著与史料可供选择,对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的阅读、材料的比较、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师的争论都是概括思维的运用和体现。此外,历史学习与研究中处处贯穿着人的思想、意志和感情,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自由创造。②历史学家的移情式体验表现在学生那里,就是进入历史情境的角色体验,“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但“历史也常会有惊人的相似”,学生正是在此过程中感悟有关趋势、道路的评判。
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在认知、思维及情感价值等多元收获中的新意。学生的收获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运用和创新有多元的展示方式,如何设计出能全面反映学生收获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是教学改革正在讨论的内容。通常学生成绩的给定被分为卷面测试与非卷面测试,如何能在卷面测试中体现学生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反映知识的正确,需要教师在题目设定中尽可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宽度。如何能在非卷面测试中反映学生创新性思维过程,需要教师有意发现、有意记录、有意褒奖与之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是学生提出的一个关键词、一个观点、一个问题,或者资料的采集、调查问卷的设计、一篇讲演稿、一篇学术论文等等。这些“生成性产品”都应该被纳入教学评价,并进行合理量化。另外,历史学科极易与其他学科产生交叉性认知,应鼓励学生有多学科的借鉴。
第2篇: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
余践(四川省崇州市教培中心四川省崇州市611230)
摘要:历史教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学科的教学不仅肩负着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锻炼记忆力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务必重视历史学科,提高历史课堂效益,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益
一、“课改”,是教育教学一直关注的字眼。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学中树立“授人以渔”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历史学科信息量大,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历史更加浩瀚无比。同时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如何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应该成为近几年来历史教学中老师们常思考的问题。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从提高历史课堂效益着手。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益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肯学,学生认为,既然历史课是副科且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不好学,同时因是副科,学校和家长都不是很重视造成学生干脆放弃不肯学。不会学,学生也想学、也在学,可就是记不住那些抽象的历史问题,如典章制度、阶级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本质等;也理不清如历史课中出现大量的历史年代、地名、人名等这些难记易混淆的内容,造成学生脑里一片混乱。
二、注重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非常优秀的历史教学论文范文欣赏(共3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