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时间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就不能够了解史事间的因果联系,无法掌握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更谈不上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尤为重要。


  一、时间观念的教学方法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不间断性和间断性的组合、瞬逝性与永恒性的统一、均等性和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历史的时间性就是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过程的长短及其顺序而产生的内在的联系性,即后承于前,更新发展,并按一定的时序演进的。法国年鉴学派就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在时间中的演进。人类历史是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长河,历史长河中的标志就是时间。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历史时间观念,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思考时空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包括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两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一种特有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学生一旦能在时间观念上把握史事,历史难点便很容易突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可从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链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时间点


  科学的时间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代的时间概念(年代学的),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它属于表面层次;二是逻辑的时间概念(历史学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封建社会结束,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属于隐含层次。很多学生记不住历史阶段的分界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时间的记忆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脑海中只是一个数字,没有生成逻辑思维。“历史时间概念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数字,而是隐含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关联的逻辑顺序、因果关联和实际内涵,相连的时间概念和历史现象又构成一定的历史脉络。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就难以洞察其间的深刻含义。”①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时间单位有毫秒、秒、分、小时、日、月、年、年代、世纪等。现今,“仪式感”一词被广泛提及,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会为跨年而欢呼,会为某一个纪念日而庆祝,因为这一天、这一刻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同样,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上,而不是其他的时间点,是因为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关系。比如,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不是发生在1921年、1941年而是发生在1931年,这就需要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转嫁危机,日本发起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因此,1929—1933年这个时间范围内才会出现九一八事变。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为何会在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通过地图不难看出,欧亚之间的商路很早就有,且更为便捷,为什么非要去绕远开辟一条新的航线呢?这个时间开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这就需要联系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社会、商业等历史背景。又比如,1941年12月7日,这是日本军队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日子;也是这天,美日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同时这天还是一个星期日,美军休息、不做战斗准备,于是日军能够偷袭成功。把这三个点和特定的历史时间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历史年代“活”起来,从而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时间的首要观念是“在场”。①除了让学生联系历史时间点所发生的背景之外,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多角度地思考当时的历史境况。比如,184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教师可以围绕这一历史时间,多角度地层层设问:当时英国人的外交、政治理念是什么?清朝官员的外交、政治理念是什么?身处广州的清朝官员对此是什么态度?身处北京的清朝官员是什么态度?十三行的英国商人的认识是什么?白金汉宫里的官员认识是什么?清朝的百姓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在场”,是1840年这个时代性决定的。再比如,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后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教师不应让学生机械地记忆1894年、1895年这两个时间点,而应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1894年?当时战争的规模、中日双方的战略有什么区别?会对战争的结果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进而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和意义做出自己的评价与解释,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样,历史时间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记忆,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


  因此,需要学生形成把具体的时间点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的意识,进而能够把各个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去记忆,这样既记牢了时间又加强了历史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突破,时间观念自然能够形成。


  2.时间段


  时间段就是一个时间区间,历史的时间段是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解释历史对历史进行“分期”的做法。“分期”就是对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时间排序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给某一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的一种尝试,也是给客观的均等性时间赋以认知上的节奏感。


  为了对选编在时间之线上的历史进行解释和说明,历史学家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时间段,如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等。这些分期都是历史学家给出的便于解释历史的历史时间,因此,每个分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是1840年至1949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两个阶段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教材着重安排了帝国主义侵略、洋务运动、农民起义、政治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内容,需要学生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看,得出这就是一段反对侵略、救亡图存,探索中华民族未来之路的历史的结论。在所有的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这样,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独特的意义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就凸显出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需要分期但是历史思维不能够被历史的分期所禁锢。顾颉刚先生曾说:“为说明的便利计,时代固不能不分。但我们应该注意的就是分了时代,还得处处顾全他们承前启后的关系,总要使学生读了,仍旧觉得一贯,确知分期之为假定。”②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就是要注意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换。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历经两千余年而绵延不断,有它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再到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进而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学习儒家思想,就要了解这些变化与延续,注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在线全文阅读。

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1741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