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想要牢记历史的分期,主要是需要学生理解这一时间段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同时需要学生关注历史时期之间的纵向性联系,思维不能受分期所限。
3.时间链
人类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在发展,时间标准和规则就趋于复杂、精细,时间体系也随之完善。③在使用传统的交通工具出行的年代,人们的旅行速度缓慢,对时差不太敏感,但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以快速穿越东西,“交通运输是空间中物体位置变化的形式之一,时间是用来表示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一个计量标准”。①
在《开辟新航路》一课,航海家之所以能够完成海上探险,完成“地理大发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当时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多桅帆船的制造和使用。这种帆船吨位大、动力足、易操作,适合远洋航行,这也说明了交通工具的产生对人们认识时空所带来的改变。麦哲伦船队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完成了西班牙—南美洲火地岛—菲律宾群岛—南非好望角—西班牙的环球航线。美通社今年3月份发布了一则新闻:“冠达邮轮玛丽皇后2号将开启为期99晚的经典环球之旅,航行将途径地中海、阿拉伯海湾、印度洋和非洲南部。”在500年后的今天,环球旅行所用的时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缩短了十倍还多。
再以林则徐远赴新疆伊犁在途中花费的时间来说,“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终于来到祖国西陲的伊犁惠远城。从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4日),西安疟病两个月不计在内,只是从西安到伊犁,就走了四个月又三天,即122天”。②如今,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西安到伊犁的用时也大大缩短了,多则一两天,少则几个小时。例如,选择飞机出行,西安—乌鲁木齐的航线,用时3小时35分钟,再坐上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的直达特快列车,用时5小时整,10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实现从西安到伊犁两个空间的转换。即使全程选择火车中的快速列车出行,西安—乌鲁木齐,用时34小时55分钟,再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用时7小时26分钟,也能在两天之内实现两地间的转换。可见,新式交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拉近了各地的空间距离,也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又如明清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从家乡出行,多通过钱塘江水路。杭徽道上“十日上徽州”,③徽州人“一世夫妻三年半”。④原先“在南京、北京等处人,见往徽州,莫不色变,此何故耶?盖以徽州交通极为不便”。⑤1933年杭徽公路建成通车,在215公里的杭徽线仅需数小时即可到达。2006年,全长230公里的杭徽高速公路开通,行车时间缩短为2个多小时。2018年底即开通的杭黄铁路,全长265公里,最快只要1.5个小时,从上海到黄山也只2小时。“等杭黄铁路通车后,我们的周末就可以这样过了——周五下班坐上高铁,到黄山不耽误晚上逛屯溪老街。周末两天或去逛西递、宏村、徽州古城,或去黄山风景区看日出,时间绰绰有余。傍晚坐上高铁,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回到了杭州。这样的周末生活,想想就很期待”。⑥
通过交通工具这个媒介,时空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时空的转换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时间从长到短的动态变化。
二、时间观念的学法指导
根据艾宾浩斯定律,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材料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递减的,而且,这种递减在记忆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的速度也就逐步地缓慢下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不断反复、巩固的过程,在平日里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够逐步地树立起时间观念,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1.了解纪年术语
时间的表达是多样的,时间观念培养的核心是对历史事实的时间进行科学表达并做出合理解读。因此,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纪年方法。
所谓纪年(纪元)是指历史上的起算年代。在中国,公元前841年有确切纪年开始;在古希腊,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在罗马,公元前775年罗马建城;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由麦加出走麦地那,阿拉伯人以此为纪元。这些都是采用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纪元。
历史教学中碰到的纪年方法主要有4种。
(1)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用干支纪年命名,比如“戊戌政变”,“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辛丑条约》,“庚子事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以推断,凡以“甲”开头的干支纪年年代,对应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字一定为“4”。又比如,1841年(辛丑)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51年(辛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1年辛酉政变,1871年(辛未)沙俄强占伊犁,1881年(辛卯)中俄签订《伊犁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故干支纪年凡以“辛”开头的年代,对应公元年代数字末位一定是“1”。基于十“天干”与年代的一一对应关系,可列下表(表1)。
(2)年号纪年法。以古代皇帝年号纪年,如“贞观十年”,“万历十五年”等。始于汉武帝称帝的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一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多个年号,明清以后一个皇帝一个年号。1912年以后为民国纪年。
(3)公元纪年法。西方历史学家以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公元1年;此前为公元前。这是目前世界通行的纪年法。
(4)距今纪年法。多用于一些远古的史事,如河姆渡文化为距今7000年前,良渚文化为距今5000年。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所谓“周年”,也属于此类。如今年是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
2.使用年表
如年表、朝代表、时间表等。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史进行呈现,很少横向与世界进行比较,传授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割裂的。新教材又将是通史式呈现,但其中历史时间又显繁复。历史年表所展现出的史事顺序关系,为探寻其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通过时间的同时、共时去判断史事之间在空间上的并存或联系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史事间的异时相随或继时相承关系,去判明史事间在空间上的相随、相承关系。这样才能弄清历史现象(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互为因素、互相制约的关系。否则,历史就会“阴差阳错”。因此,需要学生完成历史大事年表、历史时间轴的制作,从而理清史事的顺序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