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的缄默知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巨大。比如,教师的职业情感、专业知识结构、问题意识、独创教育行动图式与机敏情境智慧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甚至比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行为更为强烈[5]。杜爱慧指出: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的、不能以规则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它具有情境性、个性化和无意识性等特征,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它主要包括教师有关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机智等[6]。所以,作为物理教师,应当以其自身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能获取可以言传的物理知识,还能获得教师在行为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难以言传的信息。
4.学生的缄默知识
每个学生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很多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然而,这些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出来的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所获得的一些缄默知识和技能,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包括物理学习的效果。比如,不同学生在听了同一堂物理课后,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解答习题,有的学生却不能,并且在做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风格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从教师和物理概念、规律中所觉察到的缄默知识成分不一致,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调查发现[7],在物理学习中,能察觉出内容中有缄默成分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八,而能察觉到某些知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并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对他们掌握物理知识起到很大作用。
5.班级组织中的缄默知识
教学是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协同合作与不断反思的过程,其目的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当属学生班级组织中的文化氛围、组织形式、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等潜在要素。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热情,但这些缄默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许多时候却说不清道不明。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依然有责任将这些缄默知识挖掘出来,并将其运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缄默知识发挥作用的方式
知识并不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只有被理解的东西才能称作知识。几乎所有能言明的显性知识也只有依靠某些缄默知识才能被体会和应用。由此,波兰尼得出结论:一切知识如果不是缄默的,就是建立在缄默认识之上的[8]。然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非完全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最著名的转化模型是日本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9]。若要让缄默知识有效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1.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显性化,指的是缄默知识被具体阐述清楚后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的方式主要包含类比、暗喻、交往、反思、情景等。教师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了以文字、教科书、数据等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上,而忽略了存在于教材背后、教师与学生间的缄默成分。由于缄默知识往往是集体与个人知识体系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它总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对话,撰写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日记,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10],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得物理知识更加清晰化、明朗化,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顺畅,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缄默知识的内化
内化,是指将显性知识转化成缄默知识,并将其渗透到组织与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性知识、缄默知识的关系可用“冰山模型”进行形象的描述:浮在海面的部分是显性知识,掩藏在海面之下的是缄默知识,正是后者支撑住了整个庞大的冰山。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缄默知识不扎实,也就难以托起那些显性知识,也难以使它发挥出充分的作用。由此可见,缄默知识在人类知识的获取与发展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将某些重要的缄默知识内化于心,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进而有效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3.缄默知识的共享
个人拥有的缄默知识是个人长期创造与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个人的潜在素质中,既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诀窍,也包括直觉、灵感、价值观等。同时,它也深藏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学校和班级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根据系统1+1>2的原则,缄默知识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它拥有个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例如学校文化、教学理念和办学机制等。然而,在学校和班级的大集体中,每个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个体与集体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平时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应当多加强交流沟通,以此促进缄默知识的共享,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使个体的知识体系壮大起来。
三、教师运用缄默知识教学的具体策略
中学物理学习中存在缄默知识,且在上述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运用好缄默知识进行物理教学,以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1.重视教学倾听与交流,充分挖掘学生拥有的缄默知识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教学方法若触及到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或者说是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便是有效的。教师应当改变“重课本,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于首要地位”。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具有的缄默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特定的场域下,教师、学习者个体、同伴甚至是参与班级互动的家长们都有特殊的存在样态。各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以及诱发这些行为实施的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潜在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等共同构成了课堂的教育活动。”[11]。另外,相关学者认为,理解是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而构建理解型师生关系要求实现交往目的从知识占有转向生命关怀、交往主体从单向控制转向双向理解、交往内容从静态预设转向动态生成、交往方式从规训独白转向心灵对话[12]。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爱,在与学生共同交流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能解决什么难度的问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怎么样?怎样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些,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充分重视学情分析。“师生在课堂上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平等对话,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共建和谐课堂。”[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浅谈物理教学应用研究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