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造精神
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个性的体现过程,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讲座交流方式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就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的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通过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成3张1元,从而解决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数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于是充满了好奇心、疑问。这时,老师适时地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除不尽?为什么商中总是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成功喜悦,增强创新能力
一个人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他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够增强满足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当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要给予肯定,并提示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者”,“再创造者”。营造开放的解题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回答问题,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乐趣,使之爱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使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体验付出后的快乐。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提出问题:
循证医学促进了肿瘤学的发展,高证据级别的临床试验结果是临床指南及诊疗规范的制定和更新的基础,这些也促使肿瘤学教学发生了重大改变[6]。在教学查房中,教师需注意贯穿循证医学理念,把基于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传授给留学生。留学生面对临床问题,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寻找支持现有诊疗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做出合理的分析,提出临床诊疗选择。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促进主动学习,培养临床思维,深化了学术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查房过程中还要进行具有肿瘤学特点操作技能教学,如胸腔引流、灌注化疗等,可结合多媒体视频和实际操作等,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技能。
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
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我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儿童心理学研究标明:思维始于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和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自己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不流于形式。因此,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目睹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求知欲望,增强其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应用探讨(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