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又最终在生活之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更加须要从生活角度为小学生提供一种了解数学文化的路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将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索取,继而由数学文化的渗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须要将数学文化的背景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加须要从生活角度去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进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一课为例,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案例作为一种解释数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角的认识”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例子中体验角的形成,初步建立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定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小闹钟”,让学生来观察闹钟分针与时针组成的图形。然后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同学们发现分针与时针所形成的角度了吗?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和这个角度相同的案例呢?”A学生回答:“书本的竖边与横边也是直角,闹钟的12时15分,和书本的角度是一样的。”B同学回答:“剪刀也可以形成一个角度,但是这个角度没有办法打开到一条直线那么大,不像小闹钟的时针与分针可以组成12时30分、1时35分、2时40分等直线。”此时学生所提出的多种生活经验,恰恰是最能够体现生活本质、与学生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数学规律。而教师沿用学生所提出的生活问题,可以更为方便地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同时抛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思考内容,例如:“两个风筝的线是一样长的,那么角度大小是否决定了风筝的高度呢?一般滑梯的角度会设置在多大范围?角度太大了我们会不会害怕呢?”此类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理解数学文化,以及数学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再机械地学习解题技能,而是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思考方式与分析规律,进而在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凝练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最终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借助多种手段充分展示数学之美
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对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很难提高关注度。在以往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直观理解,才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思考模式方面的误区或者阻碍。通过数学文化揭示数学真理,须要更为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借助多种手段展示数学之美,也是加强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理解效果的重要方式。德国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Kepler)曾经提到:“数学美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在数学课堂上,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展现数学之美,才是数学文化最为重要的渗透路径。如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之美包括多种形式:动态美、静态美、和谐美、对称美、不对称美、抽象美、直观美和奇异美等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来展现数学之美,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直角、锐角、钝角的测量方法时,提供角度计、万能角度尺、斜角规等实用性较强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而利用测量工具引导学生掌握角度测量技巧。同时可以在使用测量工具时,引导学生思考角度所产生的美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继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文化审美能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微课等教学手段。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同等大小的圆形部分重叠,以微课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圆形所表现出的对称之美。进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小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体验中走出来,发现和感受到数学之美,真正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圆形平均分成64份、32份、16份,使学生在学习圆形时,感受到数学图像中的动态之美,继而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形象认知。通过感知几何图形的对称之美、不对称之美、奇异之美,来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数学美感情操。
五、加强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并非单独孤立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与多种学科深度联系,进而利用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揭示数学文化的特征与魅力。诸如数学学科与历史、语文、美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便是数学文化利用其他学科来拓宽渗透路径的重要渠道。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节奏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中的规律美;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格尺、圆规等数学工具,来画出标准的图形,进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中的和谐美感,以及数形结合的表现机制与规律。很多美术作品中将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代数知识、透视方法应用其中,旋转变换之间,亦或对称与非对称的图形结构之中,均能够发现数学文化的审美特征。因此,在美术学科或音乐学科中渗透数学文化较为容易。
在自然学科中,教师可以将自然现象作为一种数学文化的展现渠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例如,丹顶鹤飞行的队形夹角为110°,大雁北飞排成“一”字队形等等,都可以作为延伸数学文化的积极方式。在语文学科中,也可以通过诗词歌赋随机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的同时,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让学生背诵诗词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掌握了数数的规律,是数学文化与语文知识相互渗透的教学路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多种学科的辅助来增强数学文化渗透效果,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真正对数学文化产生主观理解和认知。
综上所述,数学不仅是数字记录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更是从数学精神延续到现实世界的一种文化感知。对数学文化的学习,相当于将数学研究问题的价值、作用、意义传授于学生。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文化的习得才是真正培养数学兴趣的启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揭示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借助多种手段充分展示数学之美,加强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丰富教学素材,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渗透论文(共2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