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亮童眼:在“具象概念”与“概念抽象”之间自由调频
“童眼看数学”是儿童有计划、有目的、有思想感知知识的过程,儿童以直观思维为主,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通过直观图形的具象感知,才能很好帮助学生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
一是依托具象直观,让数学概念可视。克莱因说:“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5]图形直观不仅让儿童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思考到了什么。利用直观动画或者直观图帮助儿童感知抽象的数学概念,能为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助力。在教学“认识周长”时,通用课件直观演示:(1)小蚂蚁绕着树叶的一周边线爬了一部分;(2)小蚂蚁绕着树叶的一周边线爬了一圈还多一些;(3)小蚂蚁绕着树叶里面爬了一圈;(4)小蚂蚁绕着树叶的一周边线正好爬了一圈。再组织学生交流:哪一种情况小蚂蚁爬的路程正好是这片树叶的周长?为什么?学生逐步建构什么是周长的概念。在概念教学中,要符合儿童认知“感知—表象—概念”的规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直观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组直观图的对比,让学生辨析什么是周长,加深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是借助图形直观,让儿童思维可感。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够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6]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儿童通过直观图形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让儿童的思维可观可感。教学“平均数”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华上学期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期末得了100分,正好他全学期的数学平均成绩就达到了92分。期末考试是他第几次测验?有同学介绍解法:(100-90)÷(92-90)=5次,但是班级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时有位同学说:“还可以画图解决(如图3),这样便一目了然。教学中,儿童遇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再多的语言也苍白无力,如果以儿童的视角,通过直观图形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卢梭曾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孩子看作孩子。”总之,儿童理解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建构理解的教学就是以儿童认知为数学探究的起点,以儿童的思维为数学活动的依据,以儿童的感受为数学活动的主旨,让数学教育成为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基石。
第2篇: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李林波(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数学文化的学习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点。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方面,很多教师难以把控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令数学文化的呈现过于生硬,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未被真正激发。为此,本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各种方式,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文化的合理呈现提供理论参考,支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渗透
相对于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数学规律,数学文化更加形象而富有趣味,是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元素。为了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效果,本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对数学文化的渗透路径加以阐释,现做如下分析。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数学文化在小学课堂中的阐述,首先须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法与效果。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课本很多单元都从不同角度渗透了数学文化,课堂之上引出数学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结合数学文化的方向,探讨数学知识与问题。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形成数学学习方向、增强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素材。让学生阅读部分与数学概念关联度较强的数学史、数学家、数学理论的背景材料,能够从不同角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真正从数学知识来源的角度去积极思考,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为例,在“你知道吗”中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材料,便是可以有效渗透数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在学生阅读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材料之后,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出的方法,包括数学家陈景润在证明这一数学问题时的付出和坚持,进而激发学生对攻克数学难题的兴趣。再如,学习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阅读资料,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周髀算经》,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家,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成为国内外研究圆周率精准度的第一人。讲解类似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地揭开数学文化的神秘面纱,在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从数学文化到爱国情结的积极思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对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明白自身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二、揭示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文化揭示数学知识的重要路径。数学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思维,学生对很多数学问题的思考,容易陷入主观误区。因此,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客观理解时,须要借助数学文化来实现。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已经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须要客观地反应出社会发展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须要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时,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正确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核。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须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形成规律,掌握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并掌握更为实用的数学思考方式。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时,首次接触了数学中的极限思想。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时,产生对三角形分类的想法;在学习与乘法运算、植树问题、鸡兔同笼等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时,引申了数学模型的思考方式;学习数学公式、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数量等概念后,形成了以符号表示数学规律的思维方式;在进行大量的面积、周长计算习题后,学生逐步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挖掘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利用数学文化揭示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很少会用到以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但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出来的数学思想,却可以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数学思维去思考现实问题。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并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直接遇到,但是通过学习这一问题,使学生养成建立数学模型的习惯,可以在生活中解决租船问题。那么,借助数学文化传递数学思想,是以数学文化延伸数学规律的重要教学形式,对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具有深远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渗透论文(共2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