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转移就业策略也存在两个无可避免的问题,一是广东省当地到底有多少农村劳动力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其特征是什么?二是阻碍广东省劳动力市场流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6年广东省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若按非农工作时间计算,60%的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已经被转移,其中35%在本地从事非农工作,25%流动到外地从事非农工作。可见在广东农村可以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占6成,这为转移就业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在此政府部门要考虑的就不应是有多少人愿意转移就业而是给他们提供更好更优质收入更高的转移就业岗位了。同时看到,在6成 中只有2成左右的劳动力愿意流动到外地就业,这说明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还比较低,通过相关政策干预来促进劳动力流动已经迫在眉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行动:①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②为迁移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就业地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服务;③通过对“户籍”制度的优化调整提升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中的地位,打破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条例,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④提高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⑤可以考虑为部分不愿务农但又确实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够流动出去的农民在农村地区创造非农就业的条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不愿意或者无需务农的农民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持续工作以及获得更多收入的问题,继而达到缩短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效果。
转移就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区域创新发展
转移就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
众所周知,融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微小企业而言。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挥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其中,拓展农户和城乡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机会,这对广东省促进减贫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金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农户和扎根农村的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②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低效,导致更多的资源配给都向更好开展服务的城市倾斜;③农民由于创业意识相对城市居民而言更显微弱,对金融知识掌握相对空白,抗风险能力很低等因素导致对融资尝试程度远远不够。对此,政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①选择一些农村的边远山区,组织村级会员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点;②在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监督指导下,出台县域级别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办法,将金融机构的触角伸进县域范围;③配套设计促进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的财政激励措施;④积极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从“服务三农”的模糊定位中精准剥离出来,回归金融机构的本职业务,为农民提供最接地气的融贷服务。
5互联网链接下的城乡经济走廊
2015年6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互联网+”的浪潮正式席卷农村乡镇。在此之后的一年中,全国超过200个“淘宝村”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其所包含的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8万人以上,而且还带动了大量相应专职岗位的出现,与之配套的物流平台也提供了近10万个以上的稳定非农岗位。
“互联网+”到底能给农村、农民、农业带来什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链接手段,构建农村与城市的近距离经济走廊,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快速共享,迅速将农村特色资源传递给城市群体满足市场需求,给农民带来显著的市场收益。中国新型城镇化,不应该是把都市农村化而是把农村都市化,能让农村感受到都市的生活,同时也能因地制宜,打造供应链、生产链,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6特色小镇工程促进贫困乡镇经济发展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现有农村乡镇为背景着力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可见“特色小镇”从实质上是通过环境改造,人文历史挖掘渲染,招商引资来改造旧镇旧貌以达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的目的。因此,特色小镇工程恰恰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提取农村绿色银行财富的“金钥匙”,其将引领出一种新型生态健康的城镇化的模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转移就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以广东城乡收入省情为样本(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