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对B 细胞结合减少,抗体分泌也下降。
②B细胞表面既有抗原受体,又有抗体的Fc受体。当两个受体分子发生交联时,则会产生抑制信号,抑制抗体的进-步产生。抗原与游离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的抗体部分的Fc端可以与B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其抗原部分可以通过其他未被封闭的决定簇与同一个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形成受体之间的交联,抑制抗体的进-步产生。
2、抗体亲和力的调节
抗血清中的抗体是多克隆抗体。它们对抗原的亲和力不尽相同,因而免疫反应的效力也差异很大。但是随着免疫时间越来越长,所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会越来越高。这是由于抗体亲和力自身调节机制造成的。只有那些具有更强的亲和力的B细胞上抗原受体才能竞争到抗原,从而刺激B细胞的分化与成熟。这些具有较强受体亲和力的B细胞产生的抗体,也就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3、免疫复合物对抗原递呈细胞的正调节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对B细胞有受体交联抑制作用。但对抗原递呈细胞和B细胞有正调节作用。主要由于APC细胞和B细胞表面有补体受体(如C3b受体)和Fc受体。有利于捕捉复合物上的抗原,吞噬加工进行抗原递呈。但当Ab大量产生后,调节作用便转向抑制。另外不同类型抗体的调节作用有所不同,如IgM有促进免疫应答的正调节作用,而IgG有抑制免疫应答的负调控作用。
3.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1)独特型: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同Ig分子V区及TCR和BCR的V区所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Ab2)。
(2)抗独特型
Ab2-α:封闭抗原与BCR、TCR及Ig分子(Ab1) 结合,抑制T、B细胞活化;
Ab2-β:V区与抗原构型类似,模拟抗原,促进 T、B细胞活化、增殖。故又称为抗原的 内影像。
(3)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Ab3 与Ag结合 ↑
Ab2-β 结合B(T)CR B/T 细胞活化 ↑
Ag Ab1(独特型) ↓
Ab2-α 阻断抗原结合 抑制B/T细胞活化 三. 补体活化片段的调节
(1)APC通过CR1捕获吞噬处理和转运抗原
Ab+Ag Ab-Ag + C3b C3b-Ab-Ag CR1 - C3b-Ab-Ag 促进Ag的提呈;
(2)B细胞通过CRI、CRII与C3b-Ab-Ag结合,使B 细胞活化和增殖。
31
第二节 细胞水平的调节 一. T细胞的调节: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协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Th1和Th2细胞互为抑制细胞】
(一)Th细胞的调节
分类:Th0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
Th0细胞为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前体细胞; Th1细胞辅助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二)Tc细胞的调节
Tc细胞为CD8+T细胞。Tc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和抑制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分为Tc1(CTL或CD8Th1)细胞和Tc2细胞(CD8Th2)。
表-Tc1细胞、Tc2细胞比较
---------------------------------------- Tc1细胞 Tc2细胞 ---------------------------------------- 杀伤活性 强 弱
分泌因子 IFN-γ IL-4,5,10 TGF-β 对Th1作用 + - 对Th2作用 - +
其它 MHC-I限制 抑制CD4(TCRγδ)T细胞 ------------------------------------------- (三)γδT细胞
1.分泌IFN-γ、IL-2和IFN-α增强细胞免疫应答,以对抗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2.分泌IL-4、5和6增强体液免疫应答,以对抗胞外寄生的病原体。 3.亦可分泌IL-3和GM-CSF增强骨髓的造血能力等。 (四)NKT细胞
NKT细胞为TCR-CD3T细胞,被激活后分泌穿孔素杀伤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
1.主要分泌IFN-γ和IL-12,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2.主要分泌IL-4,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参与浆细胞抗体类别的转换,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3.胸腺中的NKT细胞通过CD95/CD95L途径诱导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双阳性T细胞克隆的凋亡,参与阴性选择。
二. B细胞的调节
1.当抗原浓度低时,B细胞则由高亲合力的mlg(BCR)直接识别处理抗原,供Th细胞识别,可补偿其他APC对低浓度抗原递呈无能的不足。
2.活化的B细胞表达协同刺激因子B7-1(CD80)与 T细胞表达的B7-1受体(CD28)结合,可能对放大后期免疫应答起作用。
三. NK细胞的调节 1. NK细胞杀伤缺失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在早期即可发挥杀伤作用,而CTL细胞需要致敏和放大,杀伤具有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在中晚期起杀伤作用。因此,
32
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靶细胞在时限和识别标志上存在互补作用;
2. 产生IFN-γ,可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增强Mφ的功能; 3. NK细胞分泌其它因子的作用。 四. 巨噬细胞的调节
1.Mφ通过将抗原优先递呈给Th1细胞还是Th2细胞调节免疫应答类型。在肝脏Mφ做为APC将抗原优先递呈给Th1细胞。
2.Mφ通过分泌IL-12作用于NK细胞,使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产生IFN-γ增多,促进Th0细胞分化成为Th1细胞,并抑制T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同时也促进具有杀伤功能的CTL细胞的成熟。
3.SMφ可产生PGE2抑制免疫细胞增殖,下调免疫应答。
4.活化的单核-Mφ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2(CD86), 对介导初期免疫应答产生作用。IL-10能抑制Mφ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5.当Mφ表面的非特异性受体CD14、CD11b/18和CD11c/18与LPS结合,激活核转录因子,IL-1、TNF-α和IL-6等急性期细胞因子合成增多,增强免疫应答。
第三节、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最重要】: 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可抑制免疫应答;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可增强免疫应答。 2.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细胞分泌的IL-2抑制Ach释放;TNF-α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脑啡肽;淋巴细胞产生ACTH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第九章 免疫耐受【18章P333】
第二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一.吞噬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吞噬细胞 (甘露糖受体)识别微生物(甘露糖)杀死微生物;不识别正常细胞(无相应甘露糖或被遮盖)不杀伤正常细胞。
杀伤异常细胞:A.红细胞衰老死亡 唾液酸结构消失 暴露N-已酰葡糖胺 被吞噬细胞识别吞噬
B.理化因素(如射线、药物等细胞结构改变被吞噬细胞识别,损伤变性的自身细胞 二.中枢免疫耐受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内,发育中尚未成熟的T、B淋巴细胞,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而形成的自身耐受。
A.胸腺内发育中的T细胞 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T细胞凋亡。 B.骨髓内发育中的B细胞(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阴性选择 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克隆消除或处于无反应性状态。
三.外周免疫耐: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遇到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 产生机制可归纳为六个方面:【1.克隆无反应性导致耐受;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导致耐受;3.克隆忽视导致耐受;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耐受;5.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6.新学说---危险模式假说的提出。】
1.克隆无反应性导致的耐受:指在某些情况下,T、B细胞虽然仍有与抗原反应的TCR或mIg表达,但对该抗原呈功能上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
(1)成熟T细胞 活化信号(两种)之一缺乏,T细胞不活化,处于无反应状态。 A. 自身组织(外周)抗原浓度低 刺激信号弱 细胞不活化; B. AP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LFA-1及CD40等)异常 提供第二信号不足; C. 活化T细胞(自身反应性)表达CTLA-与B7分子结合 抑制性信号 细
33
胞不活化。
(2)成熟B细胞 缺少刺激信号-处于无反应状态。
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清除或无功能-无第二信号刺激B细胞-B细胞的活化抑制。 表12- 1 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诱生抗原 小剂量TD抗原 大剂量TD或TI抗原 参与细胞 T细胞 T和B细胞 产生速度 快,1天 慢,8~15天 持续时间 长,120~135天 短,40~50天 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导致的耐受
FasL(自身反应性T细胞) + Fas(自身反应性B细胞) 启动AICD 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消除。 动物实验证明:如果Fas基因和FasL基因发生突变, 引起自身免疫病。 3.克隆忽视导致的耐受 “隐蔽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髓磷脂碱性蛋白、晶体、精子等) 不与免疫细胞接触,逃避免疫系统作用。
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的耐受 调节性T细胞 分泌TGF-β、IL-10、IL-4等抑制性细胞因子 抑制Th和CTL、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CD25+CD4+T细胞,免疫耐受小鼠)转输给正常小鼠 引起对相同抗原(同耐受小鼠)的耐受。
5.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
可能机制为:①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B细胞)+抗独特型抗体 B细胞膜被破坏或抗体产生受抑制;
②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T细胞)+抗独特型抗体 T细胞活化受抑制。
6.新学说 --- 危险模式假说: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己”,只区分危险信号。危险信号来源:损伤、异常死亡细胞;微生物的产物。
预存型:如甘露糖和线粒体; 诱导型:如热休克蛋白。 机制:危险信号 活化活化T细胞 引起免疫应答; 无危险信号 未活化 细胞耐受。 第三节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 一.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意义 1.用于自身免疫病治疗: A.MBP(口服小鼠 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 B.胰岛素 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NOD)。
2. 用于超敏反应性疾病治疗: 脱敏疗法治疗I型超敏反应。
3. 器官移植预防与治疗: 单体抗原或免疫抑制剂(静脉),受者(移植前)对移植物的耐受(一定程度)。
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一)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质
(1)结构简单、分子小、亲缘关系近 易诱发免疫耐受,如血清蛋白、多糖和脂多糖。 (2)表位不同 鸡卵溶菌酶(天然,含N端表位 诱导Ts细胞活化,致免疫耐受; 鸡卵溶菌酶(去除N端3个氨基酸)诱导Th细胞活化,助B细胞产生Ab。 2.抗原的剂量
小剂量TD-细胞耐受
大剂量TD-Ag和TI-细胞和B细胞耐受
34
3.抗原注射的途径
诱导耐受: 经鼻内、口服、静脉注射 > 腹腔注射 > 皮下及肌肉注射。 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抗原持续刺激 ? 免疫耐受;抗原消失 ? 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5.不添加佐剂:抗原不加佐剂易致耐受,添加佐剂则易诱导免疫应答。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抗原 胚胎期或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抗原 成年期 不易诱导免疫耐受。 2.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种属: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小鼠 产生耐受性; 小鼠 产生耐受性; 小鼠 产生耐受性。 3.免疫抑制措施:
① 亚致死量X线全身照射,杀灭绝大多数淋巴细胞; ② 胸导管引流,除去循环中的淋巴细胞;
③ 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破坏相应淋巴细胞;
④ 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酶素A或FK506),抑制免疫反答。
第十章 超敏反应【第17章】
超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俗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特点:
a.是病理性免疫应。b.与抗原的性状及进入的途经有关。c.与机体的遗传或机体的反应性有关。d.可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超敏反应的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免疫学基础(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