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政治学》读书笔记(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的是自然的目的并不是人的目的,自然理性也不是人的理性。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能知晓自然的目的,或者说自然的目的其实是被隐藏起来的,需要哲人去发现。其发现的方法之一,亚里士多德已经清楚地向我们呈现出来了。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分为八部份,主要涉及城邦的目的、起源、变更和保全;政体的分类、变更和保全;理想的城邦及其构建;最后论述了公民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另外,这本书还涉及领导者素质和领导艺术的问题;他还阐述了他的法律的思想和司法的思想。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城邦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共同体是为了某种善的目的。家庭是从男人和女人以及主人和奴隶这两种共同体中形成的,人们组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当多个家庭为了获得比生活必须品更多东西而联合起来时,就形成了村落。随着人们对善的不断追求,多个村落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完全结合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越来越大,直到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就产生了城邦。

第二部分初步讨论了政体的问题以及政体和法律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以一致性为本质和根本的城邦必然会走向自我否定和毁灭。高度一致性的城邦是人丧失两种美德:一是男人对女人的情欲;二是慷慨施与财物的美德。

在论及法律与城邦的关系时,他认为,一个优良的城邦中不仅应该通过法律实现财产的均衡和适中,还应该致力于人们的别的方面的平等和均衡,如教育、名誉等。另外,他认为应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因为法律的变革可能会引起政治动乱—因为法律的实施和效果最终取决于人们顺从法律的习惯而不是内容,而习惯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频繁的变更法律会降低法律的威信。

另外,他还对希波达莫斯政体、斯巴达政体、迦太基政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些政体的看法。 第三部分论述了公民、政体理论以及法律三方面的问题。

他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他还说到,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对共同生活的追求是天生的必然的;人一定会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聚集起来,在共同体中享有自己应得的美好生活。但他同时指出,公民是具有相对性的,因为这种观念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时所做出的判断总是容易出错的。

他还讨论的政体的问题。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高官职的某种设臵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政府。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在这部分也论述了法律的问题。他认为法律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他认为,城邦应该委任那些能够公正裁决法律没有做出规定的事例的人为官员;除此之外,城邦还应随着时间推移,根据城邦和公民的新经验来修改和补充新的法律,使法律的统治能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他还认为,能用法律统治的地方尽量用法律来实施法律统治,法律无规定的地方和时候就必须用人来裁决,并且参与裁决的人应该是多人。

第四部分首先再次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政体多样性的原因,再分别对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和贵族政体进行细分,并提出?中庸政体?是最好的政体的观点和阐述了政体的三要素。

在这部分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再次强调法律的思想。他说,法律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是对政体诸多要素的内容的规定和确认。各个当权者必须依照法律来进行统治,并有义务防止别人违反法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必须了解政体的类别和这些政体类型之间的差异。

紧接着,他分析了政体多样性的原因。他认为,每一个城邦都是由不同的要素和部分构成,这些要素和部分在不同的城邦结构和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城邦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城邦的人群有不同的阶层;城邦中人的财富、出身、德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然后,他对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分别进行了更细的分类。

接着,他提到了?中庸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的观点。所谓?中庸政体?是中间阶级人数占主导,并由中间阶层掌权的政体。因为,中间阶层既不会掠夺富人的财富,也不会剥夺穷人,更不会由党争。他进一步说到,任何一个城邦在构建上都包含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所谓性质是指自由、财富、教育和门第;而数量指认可的数量。他进一步指出,在任何一个城邦中,没有任何阶层同时在数量和性质上占双重优势。所以,要保持一个相对政体的稳定,就要使其支撑者力量大于反对者力量;各个阶层在制定法律时,要使中间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顾及。

在这部分的最后,亚里士多德阐述了政体的三要素。他认为,政体应该包括议事、行政、司法三个要素。议事要素负责战争与和平、结盟与解盟等公共事务以及法律、死刑、官员选举和审查等方面事务。这个机构可以由全体公民或部分公民担任。行政要素则负责各种官职的安排和配臵。司法要素主要指法庭的审判等职能;而司法方式的区分标准包括:法庭成员、审理对象、成员任用方式、法庭形式等。

第五部分重要论述了政体的变更和保全的问题。

他认为,政体变更的共同原因有: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为了避免财产和名誉受到损失;遭到轻蔑或感到恐惧;城邦某部分不成比例地增长;选举舞弊;城邦之间的失调和战争;城邦的地形、位臵等。紧接着,他分别详细论述了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变更的原因。

接下来,他论述了政体保全的问题。他认为政体保全的共同方式有:让城邦所有人都严格奉公守法;通过法律防止权贵阶层之间的敌对和私斗;巧妙地利用政体所面临的威胁;通过法律防止任何人拥有过多、过大的权力;官员们奉公守法、严格自律;通过法律使愿意并有能力维持现政体的人比不愿意、没能力维持现政体的人要多;对公民实施教育等等。接下来,他论述了君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保全问题。他认为僭主制政体的保全的方法有:抑制公民的心志并在公民之间制造不信任感;使公民无力量有所作为;僭主不露严厉只显尊贵,要人看到他的人尊敬他;避免暴政;向公民表明呀自己的统治是为了公共利益等等。

在这部分的最后,他分析了苏格拉底政体变革思想的不足。 第六部分主要论述了政体的构建问题。在论述政体构建问题之前,亚里士多德说明了平民政体的原则和特征。

他认为,平民政体的原则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人能够随心所欲的生活、每个人轮流地进行统治和被统治。另外,他认为平民政体的特征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官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官员通过抽签产生;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又统治全体公民;就职的官员没有财产要求或者只要很低的要求;一个人不能两次担任同一官职;官员的任期是短暂的;所有的公民都有审判权,一切案件都由公民选出的人来审理;公民大会对一切事情,至少是重要的事情有最后的决定权。

他认为在进行政体的构建时,要着眼于长远。部队的组成方面,要根据城邦的地理环境来决定兵种和数量。最后他着重论述了官员的设臵问题。他认为,官员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商业管理的官员;负责城镇建设的官员;负责乡村建筑的官员;负责公共收入的官员;负责登记各种契约和法庭判决的官员;负责执行司法判决、罚款和监督犯人的官员;经手公共款项的官员;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负责公民教化的官员等等。 第七部分主要论述了理想城邦应该具备的条件。

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城邦中,个人的幸福和城邦的幸福应该是一致的;人口合理、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力量强大;人民的生命力旺盛而且富有思想。除此之外,阶层划分应该合理;城邦选址合理;婚配及生育合理。最后是注重儿童的教育。

第八部分主要论述了青少年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城邦共同的责任。在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内容要适当而且要全面。他还主张通过读写、体育、音乐、绘画等对青少年进行培养。

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开创了政治学研究之先河,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他的思想也有不足之处。他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如他认为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奴隶,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自由民,有的人天生适合做统治者。

另外他的思想又有自相违背的地方。他在论述平民政体的原则时,官员应该有全体公民产生,但在后面他又说官员应该通过抽签产生。到底是哪个,我们不知道。

理想国与政治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说是古希腊,乃至是整个政治学、哲学史上最经典的著作,同时,由于两位作者之间的师承关系,这两部著作之间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亲缘关系,这从《政治学》中许多地方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可以看到。这一切,使得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阅读的尝试成为必要,虽然这绝对可以说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我在这里试图做的是选取?理想政体与政体选择?这个两部著作共同关注的思想主题为视角,以《政治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比两者的写作风格与目的,探究两者间的分歧,以及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力求分析这种差异得以产生的现实及理论根源。由此,我的思路如下:

一、 《理想国》与《政治学》共同的问题域:理想政体的理念 二、 两者间的分歧:政体的划分以及理想政体的实现途径 三、 分歧与差异的根源:?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

一、《理想国》与《政治学》共同的问题域:理想政体的理念

?公民与共同体的一致?与?共同体至上?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主题。这里所谓的?一致?与?至上性?是专指城邦作为共同体之一种与公民或者个人的关系上而言,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统一的。虽然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诸多批评,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柏拉图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还有什么比闹分裂化一为多更恶的吗?还有什么比讲团结化多为一更善的吗???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1.P197)亚氏同样认为?政治团体以统一为至善?(2.P47),他说:?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2.P8)城邦不仅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即:?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2.P7)换言之,?城邦是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或部族为了追求自足而至

善的生活,才行结合而构成的?。因此,?政治团体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2.P140)而?优良的立法家们对于任何城邦或种族或社会所当为之操心的真正目的必须是大家共同的优良生活以及由此而获致的幸福?。(2.P348)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他关于城邦与公民关系的著名结论:?由此可以明白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2.P7)实际上,?城邦先于个人?的观念,可以说是整个古希腊时期的思想主流。在这个问题上,怀疑派,犬儒学派等等因其倡导个人利益或者个人意识,而成为古希腊思想的另类或异端。

从这种观念出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样的政体才是最优良的政体?这一关键问题的描述也是非常相似的。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1.P31)他在对理想城邦的护卫者这个群体的描述中说道:?我们所关心的是使一个护卫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护卫者,尽可能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幸福,而不是只为某一个阶级考虑,只使一个阶级得到幸福。?(1.P203)亚里士多德也说:?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2.P132)两者的关联与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殊无二质,这根本上是由于他们对城邦统一的基础的理解的不同所导致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加以展开。

二、 由共同走向不同:从现实政体划分到理想城邦

经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的城邦的描述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追求的都是如何保证与实现公民个人与城邦共同体的一致性乃至使这一一致性得以稳固长久。但是统一的基础是什么?这种理想如何达成?进一步说任何现实政体形式过渡到理想政体有那些可能的道路选择?在这些问题上,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对于柏拉图而言,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观念,认为城邦一致性的真正基础在于?知识?或者是基于理性的美德,及其具体的体现者——哲人王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认为任何现实政体都是不可取的,或者说都是对理想政体的理念的背离。因此他对所有的现实政体持一种无差别的批判态度。他说:?现行的政治制度我所以怨它们,正是因为其中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的。?(1.P248)然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对所谓利益、幸福、美德等等问题的理解是建立在常识的水平上的。他认为:?我们不仅应该研究理想的最优良政体,也须研究可能实现的政体,而且由此更设想到最适合于一般城邦而又易于实行的政体。??实际政治家……他应该像我们预先说明的,帮助任何现存政体[给予补救或改进]。?(2.P177)进一步而言,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优良政体?的?优良?的涵义也是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他说:?我们所说的优良,不是普通人所不能实现的或必须具有特殊天赋并经过特殊教育才能达到的标准,也不是那些认为只有理想的政体才能达到的标准,我们是就大多数人所能实践的生活以及大多数城邦所能接受的政体,进行我们的研究。? (2.P204)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批评,也是整部《政治学》的立意所在。因此在对现实政制的理解上,三种正宗政体的类型,无论君主、贵族还是共和政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都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都是?优良的?。亚里士多德因此反对柏拉图的?优良政体?的观念。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在对卫国者的幸福的判断上,亚里士多德指出:?他(苏格拉底)认为立法家以全邦的幸福为重,于是不惜剥夺卫国之士的幸福。可是,这必须在各个部分的全部或大多数,或至少有若干部分获得幸福(快乐)以后,才能谈到全体的幸福(快乐)……在这样的城邦中,倘使卫国之士索然寡欢,其它的人又将谁能快乐??(2.P61)不过在柏拉图那里,苏格拉底在回答别人的指责,即?没有使护卫者得到幸福,他们掌握一切,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指出:?既然我们的扶助者的生活,看起来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的生活还要好,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和鞋匠,其他匠人,以及农民的生活去比较吗??(1.P203)可以看出,柏拉图眼中的最幸福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二者对现实政体的看法以及划分,还有对?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或者?什么样的政体才是理想政体?等问题的判断也是截然不同的。

柏拉图对政体的划分是非常简单的,可以说,实际上只有两种政体:现实的和理想的。现实的包括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治(1.P313),都是不正当的和应该遭受批评的;理想的就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言辞设计出来的哲人王的理想城邦。之所以说在柏拉图那里实际上仅有两种政体划分是因为在他看来,任何现实政制,如果没有朝着理想城邦迈进的话,最终都会归于僭主政制这一城邦的最后祸害,无可挽回。当然,这种政体划分是亚里士多德所无法接受的,这是和他们对政体进行划分的目的不同有着直接关联。柏拉图的划分的目的在于找到最恶的政体形式,并与最好的政体即哲人王的政体进行对比,论证最正义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最不正义的生活也是最不幸福的生活。而亚里士多德的?分清并列举每一类型的政体的诸品种?的目的在于?考

察哪种政体最易实施?以及在各不同政体中?考察哪一类适宜于哪一类公民团体?,进一步的目的在于,人们选择了政体之后?应该怎样着手进行?。(2.P180)

因此,同柏拉图对所有现实政体的无差别批判不同,亚里士多德虽然对他的?2×3?的六种政体形式中的某些政体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但更核心的目的在于寻找如何能使各种政体得以稳定或得以保全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甚至当起了僭主的老师——虽然这种政制是他强烈批判的。当然,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各种政体形式的时候绝非是?价值中立?的,他的价值倾向突出表现在他认为任何变态政体若想保全,就必须过渡到相应的正宗类型。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各种变态政体的?出谋划策?中明显看到。比如他认为?就寡头政体而言,应认真注意穷人的利益?(2.P271)对于僭主而言,?在他的人民面前,应表现为大众的管家或本邦的仁王,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僭主,应表现为自己不重私利而为万民公益的监护人,应以克己复礼为平生素习,万事不为过分?,这样最终导致僭主统治?既可以因此较为持久;自己的习性也必日趋于善良?(2.P301)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注意穷人利益的寡头政体实际上已经不是寡头政体了,而具有了贵族政体的色彩;同样,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僭主也就不能称其为僭主,而具有了君主的特质。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任何变态政体都可以有一条现实道路以复归为正宗政体并得以保全,甚至达到优良。反观柏拉图却并不认为不正当的政体向正当的政体的过渡会如此简单——虽然不是毫无可能。柏拉图说:?有一项变动可以引起所要求的改革。这个变动并非轻而易举,但却是可能实现的。……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1.P215)因为:?在哲学家成为城邦统治者之前,无论城邦还是公民个人都不能终止邪恶,我们用理论想象出来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1.P255)这是首要条件,当然还包括柏拉图之后谈的的一些附加条件,比如?他们(哲学家——引者注)把所有十岁以上的有公民身份的大人送到乡下去,把孩子接受过来……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他们成人?(1.P310)、?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1.P404)等具体手段。当然,就其现实性而言,是远远无法和亚里士多德的策略相比的。

三、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理想国》与《政治学》不同的理论特质

对于相同的问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体体现在之前谈到的等等问题中。进一步的问题即在于追问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源何在。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来定义二者的分别,即:《理想国》实为一种?可能的艺术?,而《政治学》乃一?可行的艺术?。

?可能性?的表述贯穿《理想国》全书。我认为《理想国》包含的两大思想主题,一是描述善的理念以及生活,二是论证这种善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是纯理念的和超时间的。(《理想国》中的时间性问题比较复杂,在此不作展开)这两个问题以善的理念为中心,而论证这种善的可能性仅仅是对善的理念的一种佐证,即?关于正义之类美德本身我们也必须不满足于像现在这样观其草图,我们必须注意其最后的成品?。(1.P259)因为从根本上说,所谓?善的理念?本身即包含一切善的因素,现实性自然是其中之一,或者说,它必须具有现实性,否则它就不是?善?的——虽然这种?现实性?是以?可能性?的表述出现的。因此,柏拉图一再强调《理想国》中的理想城邦形式是?(我们)用言辞构建的?、?用理论想象的?,并且一直用艺术家画画来类比理想城邦的构成与治理。

因此,从?理想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个角度对柏拉图展开批判是无力的。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城邦无法实现的原因不是在于理想城邦,或者善的理念本身有问题,而恰恰是现实的风俗、习惯、法律、政制,或更根本的说,是?现实的人?有问题,因此他才会提出要把所有成人赶出城邦,只留下孩子,并由真正的哲学家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伽达默尔才会认为,?教育?是整部《理想国》的最核心问题。因此,柏拉图从来不去迁就来自现实性方向的批判。因此当格劳孔认为?合意的城邦你(苏格拉底,引者注)是指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道:?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1.P386)柏拉图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孤傲气质即在于此。但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绝非仅仅是要塑造一个?天上的城邦?而已,更根本的在于,柏拉图对谋杀了苏格拉底的希腊城邦政制强烈不满,因此借助对?天上的城邦?这一?可能的艺术?的赞美,表达了对所有希腊城邦的丑恶政治现实的愤怒与批判。

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震动是巨大的,直接引发了柏拉图对于一个事物如何既能?善?也能保持强大的问题的思考,换句话说,哲学家与现实城邦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差异的根源就在于亚氏身为一个外邦人,根本不具有柏拉图的这种生活体验,因而他更可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从纯客观事实出发,以他的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的标准,疏理150多个希腊城邦的政制现实,并探讨任何一种政制可能得以保全、持久的途径。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实际上就是一门?可行的艺术?。所谓?可行?即体现在《政治学》提出

的五大问题上(2.P180)。在这里,亚氏不愧出身于医生世家,他在看待城邦政制问题之时,自始至终怀有一种?医生的眼光?,简而言之,他看待现实城邦的眼光是:首先是诊断,即明确什么样的是病态的,什么是健康的。变态政体就是病态政体,如想保全并维持,必须过渡到健康政体,即正宗政体;其次是治疗,即任何一病态政体过渡到健康政体的现实途径,对于各种政体的种种道路选择或治疗方案,亚里士多德的讲述是非常详尽的;最后,探讨一般政体的毁灭和保全的原因何在,即何种措施能够预防健康政体堕落为病态政体。当然,所有的问题都要遵守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即必须关注稳定性,因此亚氏才会把?效忠现行政体?作为担任邦中最高职务的人的首要要求(2.P271)。对于一个合格的医生而言,无论病人患的是什么病,把他治死绝对不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同理,即使对于僭主政体这一亚氏最憎恶的政体形式,他仍然本着医生的操守为其出谋划策,寻找其可能过渡到君主政体的手段。

因此,在我看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差别是画家与医生的差别;《理想国》与《政治学》的差别是?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的差别,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幅精雕细琢的美丽图画与内容详尽精巧的医书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论不满并进行批评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我们可以想象,柏拉图对于这个学生的批评也是根本不屑一顾的。而正是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这种思想差异的较量与争锋,使得整个西方思想史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交相辉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政治学》读书笔记(3)在线全文阅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47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