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0年常青藤冲刺班讲义学生版(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当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3、在法治理念中本质属性、必然要求等出现的字眼

1)三个统一是本质属性

2)必然要求,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权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实践基础会考七个方面:

①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②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及政治生活法制化的转变;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人权得到了可靠的法律保障;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⑦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5、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1)核心内容:①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改变;②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基本内涵:①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是人民民主;②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法制完备;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④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是权力制约。 6、如何理解服务大局

1)基本内涵:①前提条件是把握大局;②根本保证是围绕大局;③基本要求是立足本职。

2)服务大局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法制工作性质和地位决定的。简言之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7、如何理解执法为民

1)地位: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2)执法为民的内涵:①根本出发点是以人民为本;②基本要求是保障人权;③客观需要是文明执法。 8、如何理解公平正义。

1)地位: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联想: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依法行政是核心内容)。 2)基本内涵:①首要内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合法合理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③程序正当时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④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

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①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③中国共产党依法治执政能力显著加强;④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⑤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⑦依法行政和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⑧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十一、 几个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 1、政治性。联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有5个,3个是政治的(党的领导,服务大局,执政为民),2个法律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

2、人民性。联想:内涵里有一个执政为民,三个至上有一个人民利益至上,三个统一有一个人民当家作主。

3、科学性。论证: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4、开放性。掌握:四次飞跃。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什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1、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名人名言论证)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它全面系统、深刻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内在的规定性,反映和规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宗旨使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概念论证)

3、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6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切实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坚定不移的推进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及其调整机制,已经成为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理性的法律制度,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其次,必须确立实质法治,所谓实质法治,是指整个社会一切人和组织,都服从和遵守,体现社会正义的理性法律的统治,只有依靠理性法律制度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确立实质法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再次,必须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要求确立新思维,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而又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机制,逐步形成以法治政府为中心的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要求完善利益调控法律机制,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总之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四)三个至上的关系

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党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宪法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高度统一的表现,宪法法律是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法治保障。这段话的涵义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之上,实质上是一致的。这段话的含义为,三个至上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哪些

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智慧结晶,根本原则是三个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基本内涵为五个内容(三个政治的两个法律的),根本要求是三个至上。依法治国方略最早是江泽民同志15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与依法治国内容不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的最科学的依法治国方略,他还包含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实质上,是丰富和发展了江总书记等领导集体的依法治国方略,他包括根本原则三个统一,根本要求三个至上和五个基本内容,还包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实践基础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毛邓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理论地位)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把握全局,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号召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找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践基础) 3、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的发展”,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集中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

(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有三个基本内涵: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②保障人权,执法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

27

观念,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③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文明执法既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时严格遵守法律和法律程序,同时也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目的,是否确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基本内涵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尤其需要公平正义的理念,当然始终不要忘记坚持党的领导。

(九)简答题精彩段落

通常而言,法治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的法治,一是社会的法治,其中社会法治化水平取决于国家的法治化水平(也即一国政府的法治化水平),故而法治的首要含义就是政府的依法行政,在当前情况下,建设法治政府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十二、2010年可考的方向

1、构建和谐社会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

2、对三个统一的认识,在考试中,三个统一的中心论点,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意志高度统一与法律之中。写作中须体现党的领导及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度评价。 3、当代的党治国理政的突出问题

①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不满,谈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最后写党的领导)

②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执法为民型或依法行政型或服务大局型(最后写党的领导)

〔练习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树立社会生义法治理念,在党内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我们法律工作者的深深思考。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民主法治作为六个基本特征的第一条,同时,又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问题。

试论述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 答题要求:

1.论述应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字数不少于500字。

28

第五部分 分析题、简析题解题训练

刑法

一、2006年卷四第四题(本题26分)

甲在2003年10月15日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行驶途中,行人乙拦车要求搭乘,甲同意。甲见乙提包内有巨额现金,遂起意图财。行驶到某偏僻处时,甲谎称发生故障,请乙下车帮助推车。乙将手提包放在面包车座位上,然后下车。甲乘机发动面包车欲逃。乙察觉出甲的意图后,紧抓住车门不放,被面包车拖行10余米。甲见乙仍不松手并跟着车跑,便加速疾驶,使乙摔倒在地,造成重伤。乙报警后,公安机关根据汽车号牌将甲查获。

讯问过程中,虽有乙的指认并查获赃物,但甲拒不交待。侦查人员丙、丁对此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在这种情况下,甲供述了以上犯罪事实,同时还交待了其在B市所犯的以下罪行:2003年6月的一天,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生,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生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酒。在交款时,甲声称未带够钱,将男生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生带走。商店老板以为男生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夭夭。公安机关查明,甲身边确有若干与甲骗来的烟酒名称相同的烟酒,但未能查找到商店老板和男生。

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甲称其认罪口供均系侦查人员丙、丁对他刑讯逼供所致,推翻了以前所有的有罪供述。经检察人员调查核实,确认了侦查人员丙、丁对甲刑讯逼供的事实。

问题:请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例中甲、丙、丁的各种行为及相关事实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答:一、关于甲的行为:

二、关于丙、丁的行为:

29

二、2009年卷四第二题(本题22分)

案情: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我报警了!\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不知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元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题:

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一、关于甲的行为定性:

二、关于乙的行为定性: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0年常青藤冲刺班讲义学生版(7)在线全文阅读。

2010年常青藤冲刺班讲义学生版(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450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