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经论文(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唯一因素(蔡方 1996)。事实上,上述观点隐含着,中国在探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不但要注重控制人口总量的作用,更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更新。

田雪原(1995)则认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人口质量与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清楚把握上述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此外,这一时期也十分关注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人口与粮食问题的研究,对中国人口与粮食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人口与粮食未来走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除了对上述四个问题关注以外,学术界在这一时期还对亚人口群体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如于学军(1995)对人口老化与生产、人口老化与分配、人口老化与消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叶文振(1998)关于孩子成本与效应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张纯元(1991、1996)对贫困地区人口特征与消除贫困的研究等,均属于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或者本书其他篇章有可能覆盖,在此就不多叙述。

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研究。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如对适度人口的研究将人口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突出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局限于简单地探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是将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对此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此外,学者对工商人口学的探讨也充分反映了多学科研究的突出特点。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选题则更加突出其成

果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不论是宏观性研究,还是微观性研究,这一特点一直贯彻于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 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面展望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口学的恢复、繁荣与发展都是与对人口经济关系问题研究密不可分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术界对人口经济问题研究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客观地讲,在过去的20年中,学术界在人口经济问题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性或者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可以从前面的文献回顾和评述中充分反映出来。不过,面对中国转型这一特殊时期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对中国人口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概括地讲,我们需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其中衡量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科学技术,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究竟如何,尤其是学术界需要从宏观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量化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另外,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各行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二,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虽然学术界在过去10年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相对于人力资本的全部内涵而言远远不够。例如,从微观上,我们对健康投资收益研究、人口流迁的经济收益研究以及技能水平与个人收益水平关系等方面还缺乏合理及可信服的实证研究结果。从宏观上,我们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至少从动态上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第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将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这不仅因为人口与经济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全部内容的基础和核心,更主要是因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将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各地区人口、经济、自然等方面条件的差异,

我们对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需要更加突出区域性的特征,即以不同区域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借以指导实践。 第四,人口发展与市场变化关系研究。九十年代以后,我们对人口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还需要对人口亚群体和其市场需求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利用人口数据和方法进行市场变化分析上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实用人口学能否繁荣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中国未来人口经济问题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叙述。此外,人口经济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蔡方.1996.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6) 曹明国.1982.略谈两种生产.人口研究,(1)

陈玉光.1980.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人口与经济,(2) 楚军红.1997.人口与市场需求分析.北京大学学报,(4)

冯立天,戴星翼.1996.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冯立天,王树新,孟浩涵.1987.新生劳动力培养费用调查.中国人口科学,(1) 冯立天主编.1992.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顾宝昌.1987.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

郝虹生,刘金塘,高凌编著.1996.人口分析与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志贤.1983.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几个主要问题.人口研究,(3) 蒋正华,毛志锋,王海涛. 1993.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人口研究,(1)

蒋正华,张羚广.1995.人口与持续发展.人口与经济,(4) 蒋正华.1995.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李建民.1999.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发展内生性要素的形成.人口研究,(2) 李竞能,吴国存,李新建.1982.关于生产的几个理论问题.人口研究,(3) 李竞能.1983.从不同地区统计指标序数的变动看人口增长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竞能.1984.关于人口和生活资料的关系.人口研究,(1)

李竞能.1995.人口因素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1) 李竞能.1995.现阶段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李南寿.1982.论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研究,(2)

李涌平.1995.论市场经济下人口规模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5) 梁文达.1980.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观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人口研究,(3)

梁中堂.1986.论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太原:山西人口出版社

林富德,陆杰华.1995.十二亿人口的人口学意义.市场与人口分析,(2) 刘洪康. 1983.两论两种生产.人口研究,(2)

刘铮.1980.我国人口的就业问题.人口研究,(1) 刘铮.1982.关于人口投资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4) 刘铮,段成荣.1989.人口投资与人口素质.人口研究,(6)

陆杰华,于学军.1995.中国工商人口学的兴起及发展前景.市场与人口分析,(2) 陆杰华.1999.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马淑鸾,张建山.1986.人口产业结构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口研究,(1) 曲海波.1985.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看到的几个社会、经济问题.人口学刊,(1) 任峻垠.1979.试论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 杭州大学学报,(12)

荣志刚,郝福庆.1991.人力资源开发浅析.人口与经济,(5) 宋则行.1981.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人口经济,(1) 田雪原,陈玉光.1981. 经济发展和理想适度人口.人口与经济,(3) 田雪原.1982新时期人口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田雪原.1991.田雪原文集.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田雪原.1994. 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市场与人口分析,(1) 涂平.1999.中国的人口环境及其市场意义.市场与人口分析,(1) 王秀银等.1993.人口控制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邬沧萍.1980.衡量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人口研究,(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经论文(5)在线全文阅读。

马经论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623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