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⑤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该采取怀疑的态度。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规范,能帮助科学家发展创新精神。
14.构建科学技术运行的支持系统。(p58)
答:①充满活力的科技运行机制 科技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较高的科技投人水平、合理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活动规范、健全的知识产权立法、高效的科研组织管理。
②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科技教育是使科技系统能够持久地运行下去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科技工作需要长期专门训练,需要从大量人才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专门科研工作,更需要培育大批具有相当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③有效的科技法律体制
构建一个完善而有效的法律体制,对于保障良好的科技运行环境,具有持续的重要意义。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无不拥有这方面的完备的立法和执行机制。 ④恰当的科技奖励模式
完善的科技奖励制度和机制能够起到增加成功的科学家的知名度的作用,并为其他科学家树立角色模式。当代中国的科技奖励模式可分为三种:政府主持的模式、市场导向的模式和科学共同体主导的模式。 ⑤良好的科技发展社会氛围
所谓的科技氛围主要是指社会科技意识,深受传统文化制约的中国公民在这方面尤为欠缺。科技意识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是社会的一种观念。它至少包括三部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种成分共同构成了渗入社会的科技意识,树立科技意识也必须考虑到这三种成分的协调。 15.十二章 全球问题:
在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方面,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全球问题,主要是: A.世界人口暴涨
公元初地球上只有2亿~3亿人,到180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在20世纪内,1930年增加到20亿,1964年增加到3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将突破60亿。按此趋势,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100亿。人口剧增势必带来消费需求剧增,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场和渔场,给自然系统带来不堪忍受的压力。 B.资源短缺危机
资源系统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金属化石资源等。随着人口剧增,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而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急剧上升,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地球不可再生的金属化石资源在百年左右将先后枯竭,从而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衰退。
16
C.空气严重污染
目前全球工厂和几亿辆汽车每年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已远超过自然界净化能力。二氧化碳过度增加带来了全球“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成分急剧增加,导致酸雨成灾、土壤酸化、森林资源受损、人体受害。 D.森林大量毁灭
人类早期,陆地森林覆盖率达三分之二,目前,已下降到不足四分之一。世界每年约有250亿吨耕地表土流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受影响危害的人数已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 E.生物物种锐减
地球物种由于自然原因有生有灭,但近一百年来,工业化所导致的污染和滥捕滥杀,使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 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原则是什么?
答:①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理论突破了纯粹经济发展的狭隘界限,具有丰富和全新的内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原则
A.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B.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C.共同性原则。人类面临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D.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确认,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代内公平,就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 循环经济发展观及其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也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闭环反馈式物质循环流动的态经济。循环 经济的原则:
①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
17
②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③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16.耗散结构理论如何统一了进化与退化的矛盾?为我们理解系统进化提供了怎样的启示?(2006 论述题1)
近代以来人们认为系统的演化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熵增方向和熵减方向。在热力学系统中,系统的熵s与相对应的微观状态出现的概率w成正比。s=KlnW K为波尔兹曼常数,w为系统状态出现的概率,而混乱程度越高,出现的概率越大。因此,熵越大,系统越无序,意味着系统的退化。而生物体的演化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图景。这是一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不可逆过程,与热力学演化的时间箭头相反。耗散结构理论则从更_般的意义上统一了这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耗散结构指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耗散运动形成的一种动态稳定的有序化结构,即由原来混浊无序的状态转变成一种在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论用开拓的眼光去观察不断趋向多样化的变化和趋向复杂性的演化,并力图去描述这些映象和变化过程。耗散结构论提出,假如改变现有的约束条件,使这个系统愈来愈远离平衡状态,那末,当结构稳定性的条件已不满足时,这个系统就可能向新结构发展,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新型组织。耗散结构论认为,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相对应于一系列的各种动态的平衡过程,这种动态平衡状态的演化导致水平愈来愈高的复杂组织的出现,因此进化可以看做是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为我们理解系统进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内在依据,系统远离平衡态才能演化。其次,系统必须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这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最后,系统内部必须有随机涨落的发生,这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结合科技发展史,说明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和更替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2006年 论述题2)见9。 17.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006年 论述题3)
第一,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的手段,其社会作用或社会后果具有双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和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但它并非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对社会发展各方面起直接和间接的甚至十分深远的影响,但它的发展和应用也受到社会条件的约束。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光辉未来,可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但它毕竟不能单独决定一切。
第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限定条件下进行的。必须把科学技术本身同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人类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和限制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首先: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靠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还需要通过对社会改革及社会革命,对现存社会组织、体制甚至社会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有效的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
18
18.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2007年 论述题)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
展观一方面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又以科学性作为其根本特征,即突出社会的发展要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为指导,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促进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相互促动,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只有经济发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有充分的物质保障。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
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候,该国家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回来。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应积极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和谐,生态要保护,要将这三种关系统一起来非常难。生态要求平衡,而经济要求集中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出发,则可以找准结合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三个基本点,提高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也就是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只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实现国民素质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开发更趋合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
19.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谈谈你对如何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我国企业发展的看法。(2008年 论述题)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19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20.试从儒家思想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来回答李约瑟之谜。(2009年 论述题)
儒家思想体系堪称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内容具有合理核心,数千年来对国家的团结稳定、民族的和谐相处、为人的道德修养都起有正面作用——例如鼓吹施行仁政、强调社会和谐、主张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许多格言至今不失其正面意义。研究儒家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切忌简单化一刀切,说好就捧上天,全盘照收,奉为经典,说坏就踩入地狱,全盘否定。说明以上情况后,我们就可能客观地研究儒家思想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首先儒教观点中最有害的~条是,宇宙、天地、社会、世道是停滞不变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上至天体运行、朝廷典章制度、社会统治地位,下至祖宗家训、器皿形式都不会变,也不许变。如果有变,例如出现彗星,就是灾异,必须消除,使之仍归正道。这是完全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实上宇宙间万物都在变,从来也不存在静止、停滞的事物。
儒教的第二次错误的认识是倒退论,或日今不如昔论。孔孟生于春秋战国乱世之际,也许饱受了战乱与颠沛之苦,他们对当时的政治及社会极不满意,而把千年以前的尧舜之治奉为不可逾越的最高境界。
第三是轻视和贬低工商是。士农工商,排在首位的是士,即读书人。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当官为宰,光宗耀祖,成为一个人的正途和最高理想。这里所谓读书是指皓首穷经,从圣贤之书中去挖掘微言大义,不包括一切有实用知识的书,因为那些书和学而优则仕是沾不上边的。所以几千年来,千百万的知识分子都要花毕生精力咀嚼那些甘蔗渣。 、
对于工,虽然人们穿的绫罗绸帛、住的宫殿房屋、行的车辆船舶都得工人来做,但工的地位却低于农,而且若有所改进、发明,就被斥为淫巧、机心,绝不支持发扬。至于商,则列之末流,贬为贩卒,更无地位可言。
第四儒家思想还反对竞争,在儒家经典中很少提倡竞争,阐述优胜劣败的道理,信奉的是百年老店、祖传秘方。更反对探索和冒险,安土重迁,追求五世同堂,讲究中表联姻。那些出海涉险的人都是为生计所迫,甚至被朝廷视为匪类和化外之民。但要探索真理,不可能不冒险、不陷困境、不远离家国、不毁伤身体乃至牺牲性命。反观西方,登山、航海、探险、上天甚至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冒险与竞争,都得到社会乃至统治者的肯定。儒家明哲保身的人生观,以及“成事在天”、“知足常乐”、“退一步想”、“不求甚解”等等消极说教,也大大扼杀了中国探索创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几千年来上述思想体系、教育模式、政治制度的熏陶、统治和约束,极大地压制、挫伤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也使几千年来生产力进步不多,科技发展不快。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如果不发生大的变动,再过一千年在中国也出现不了工业革命。
20
2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技术创新的本质和动力问题。(2010年 论述题)
答: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是跨越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利用的活动。因此与发现活动、发明活动以及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有清晰的界限。(1)与科学发现活动的分界。发现活动本质上是认知活动,提出假说以解释现象,通过实验以验证假说。发现活动不以应用为目的并不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和经济需要。技术创活动尽管要以科学和技术知识为背景,但本质上不是认知活动本身而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技术一经济活动;(2)与发明活动的分界。发明活动是以技术方案的设计及对其有限性的评价活动和应用为目标,但不是应用活动本身,其成果以专利、图纸、报告等形式为载体。创新活动以发明的终点为其起点是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3)与一般经济活动的分界。一般的经济活动立足于格边际变化的竞争,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的变化来提高效率,是一种静态的效率。技术创新活动立足于技术进步,以改变生产函数来提高动态效率的开创性的技术—经济活动,较大的风险和高额的利润并存。 可见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从技术上看是理论向现实产品的转化;从经济上看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而取得高额的利润或社会效益。其实质是: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业化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从而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重新组织诸生产要素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不断的内在要求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外在要求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总和。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时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产权性质。企业产权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运行状况。若企业产权清晰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会有明确的预期,企业会为获取创新收益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就无法形成把握的预期,其创新动力将会弱化。因此,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制度和保证。第二,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它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创新压力和引力。如不正常的市场秩序、恶劣的过度竞争、
需求不足或不明显都可能使企业产生较低的创新收益预期,从而弱化其创新动力:反之则相反。因此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第三,创新技术。创新技术获取的难易、创新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及其相关技术的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水平以及技术转换过程的损失,都将对创新的风险和创新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方式上要根据实际情况或采取自主创新或采取联合创新或采取引:进一消化——吸收——创新等方式,以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2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综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