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综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三章 科学发现 1、科学的内涵 (1)、表现形态: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2)、发现过程:科学是一种活动体系 (3)、社会存在方式: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伪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反科学性,即 (1)、主观随意性 (2)、神秘性 (3)、反逻辑性 (4)、不可确证性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主要是认识自然,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技术则主要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 (2)、从活动过程看:科学是对复杂实践感性的理性纯化;技术则是对理性理论的综合感性化 (3)、从形态上看:科学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复杂到纯化;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性,使提纯的东西复杂化 (4)、从评价标准看:科学判断要讲是非,要淘汰谬误;技术则主要讲合理,讲效用性 (5)、从社会的相关程度上看:科学是生产力,技术是更具现实性的生产力 (6)、从工作主体看:科学主要是研究院、学者、教授们的事业;技术主要是工程师发明家、设计师的事业 4、科学方法的层次和类型 科学方法的层次:(1)、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专门研究方法(2)、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3)、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类型: (1)、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和步骤分:

A、发现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B、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C、观察实验方法D、理论思维方法E、检验验证方法 (2)、按研究结果是否定量化可分为: A、定性研究方法B、定量研究方法 5、科学问题的含义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所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其具有以下特征:历史性、指向性、可解性

6、科研选题及选题的基本原则 广义的说,科研选题不仅包括对自然科学问题的选择,而且也包括对技术问题的选择。

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1

(3)、创造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7、科学事实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科学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到客观所作出的陈述和判断。 其特征: (1)、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正确判断 (2)、表述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3)、应该可复核、可重现 8、科学发现的机遇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可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甚至重大科学突破,人们称之为机遇。机遇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的特点。 第四章 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 1、科学抽象的过程

科学抽象是由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构成的辩证思维过程 第一阶段:感性的具体

第二阶段: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 第三阶段: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中的具体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观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3、直觉思维的基本类型 (1)、偶然机遇型 (2)、积淀意识型

4、直觉思维的基本特征 (1)、认识发生的突发性 (2)、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3)、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第五章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1、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 (2)、可检验性 (3)、假定性 (4)、易变性

2、科学假说的形成 (1)、根据新的观察实验事实提出假说 (2)、为了回答特定性质的问题提出假说 (3)、为了解决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提出假说 (4)、为了解决事实之间的矛盾提出假说 (5)、为了直接解决理论自身的矛盾提出假说 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清晰性原则 (2)、解释性原则 (3)、逻辑简单性原则 (4)、对应性原则

2

(5)、可检验性原则 4、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系统性 (3)、逻辑性 (4)、普遍性 (5)、开放性

5、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 (1)、公理化方法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3)、逻辑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 6、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1)、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模式 (2)、波普尔的伪证主义模式 (3)、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5)、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模式 第八章 技术创新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其指出创新的5种情况: (1)、产品创新(2)、技术创新(3)、市场创新(4)、资源配置创新(5)、组织创新

2、创新的动力机制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重新组织诸生产要素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不断的内在与适应环境变化的外在要求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3、创新的环境 (1)、经济环境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 (2)、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 (3)、社会文化背景对技术创新行动的影响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1、如何理解科学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职业化 2、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2)、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3)、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该以科学牟取私利 (4)、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3、构建科学技术运行的支持系统 (1)、充满活力的科技运行机制

3

(2)、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 (3)、有效的科技法律体制 (4)、恰当的科技奖励模式 (5)、良好的科技发展社会氛围

第十二章 科技、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全球问题 (1)、世界人口暴涨 (2)、资源短缺危机 (3)、空气严重污染 (4)、森林大量毁灭 (5)、生物物种锐减 2、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3)、人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3、循环经济的原则 (1)、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 (2)、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3)、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附:

page 5 四 page 7 九 page 13 三

page 17 第三节全部 page 19 三

page 22 第一节全部 page 25 三 page 27 二

page 29 第一节全部 page 32 二

page 34 波普尔的和库恩的 page 44 十一 page 57 五 page 58 七

page 60 十二章全部

《自然辩证法》版本二

第一章 系统自然观

1、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

4

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2、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也可以是空间关系,还可以是时间关系,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部分与整体可以经由两种方式而相互过渡:加和性方式与非加和性方式。 4、系统中新质突现:新质突现的外部条件由系统的环境提供,新质突现的内部根据则来自系统中的相干性关系。

①独立性与相干性:A、交互影响,B、长程相关,C、反馈调节。 ②基于相干性的新质突现:A、约束限制。B、协同一致。 5、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所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形式和组织方式,即系统中要素的秩序、关联和相互作用方式。

B、所谓功能,是指系统在内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状态的表征,是系统表现出来的整体效应。 C、二者关系: (1)、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2)、系统的功能对其结构又有一定的反作用,即功能影响或要求特定结构。 第三章 科学发现 1、科学内涵: (1)、就其表现样态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2)、就其发现过程说,科学是一种活动体系; (3)、就其社会存在方式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这就是现代科学所呈现出来的基本形象。

特征:内容的客观性、理论的逻辑性、应用的普遍性、进步性。 2、 (1)、科学与非科学:非科学往往从预定的信念出发,采用隐喻、比附等方式说明对象;而科学则有确定的形式、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推理过程。它们虽然都属于认知活动,但内容和形式却相差较多。 (2)、科学与伪科学:伪科学是指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种种反科学的理论和说教。伪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反科学性。 A、伪科学不具有客观性 B、伪科学不具有理性 C、伪科学不具有可检性 D、伪科学不具有开放性。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综合)在线全文阅读。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综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80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