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去开会,只是婉转地说一定要调换到领导满意的车为止,言下之意是:车,由办公室解决,会议你是一定要去参加的。这样做,既照顾了上级的面子,也达到了协调目的。
秘书理论案例分析
秘书工作规律与方法案例:通知必须按时转达
[案例] 某省委决定于某月某日召开一次重要会议,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指定省委的C领导同志
一定要参加。交办此事的一位办公厅领导同志还特别交代,要提前发通知,以便于C领导预先安排工作等等。值班同志马上将开会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通知到C领导的秘书,并要他及时向上汇报。但到开会的前一天,C领导有事与主要领导通电话,电话中C领导说:“没有接到通知,我已安排明天有会,有几十人参加,怎么办?”那位主要领导马上找发通知的值班室查问,经查实,某月某日某时已通知到C的秘书。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在哪里。 经过与C领导的秘书核实后,秘书承认已接到会议通知,但没有按要求立即报告,后来忘记了,造成两会冲突。最后服从省委的安排,取消了C领导安排的会议。
[点评] 作为一名专职的秘书,虽然工作繁忙,如果安排得好还是可以避免失误的,就是说办
事情要有主次之分、急缓之分,领导再三嘱咐要办的,应属于重要的,紧急的,要及时办理。如果C领导的秘书,能注意到这方面,立即报告,就不会出现两会冲突的事情。
秘书工作案例:卫星电话引来导弹
[案例] 俄罗斯新闻媒介1996年4月24日透露,21日夜,52岁的车臣领导人杜达耶夫在
他的卫星电话旁边被两枚空对地导弹击中炸死。
杜达耶夫恐怕一直到死都没能想到,他历经了16个月的残酷战争都没有死去,最后竟然由于自己同外界联系的可靠工具——便携式卫星电话的出卖而被导弹击中炸死。21日夜,当杜达耶夫拿起电话要与莫斯科一位对于结束车臣战争的谈判可能充当调停人的俄罗斯政界人士通话时,电话刚接通几分钟,两枚导弹就在距判乱分子控制的格希丘村1.5公里的地方爆炸。杜达耶夫和他的两名助手在导弹爆炸后随即死去。
据在格罗兹尼的俄罗斯官员说,杜达耶夫的卫星电话发出的信号给导弹指引了方向。在过去的3个月里,俄罗斯空军为打死杜达耶夫已试图采取了两次行动,只是由于前两次杜达耶夫通
11
话时间很短,使导弹失去了目标。据杜达耶夫判乱政府中的人事后说,这次攻击是俄罗斯特工人员实施的,西方某些国家通过间谍卫星参与了这次行动。
[点评] 电话(含有线、无线)、传真机、计算机等现代通信设备,均存在电磁波辐射。在无
加密措施情况下,如果以微波方式传播信息,别人利用简单设备就可轻而易举地截获你在微波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如果你以有线载波传输,别人也可以窃听设备直接搭线获取你所传输的信息。世界各国都有明文规定,不准在无保密保障措施情况下谈论和传递秘密信息。我国《保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有线、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必须采取保密措施。”目前通信加密措施主要有信加密和终端加密,其方式可采取数据加密或模拟加密等。
秘书工作原则案例:秘书要遵守纪律
[案例] 某地委办公室信息科黄科长采写到了一篇较有价值的信息稿,经过一番修改、润色,
费了不少功夫,然后兴冲冲地呈到地委秘书长的办公桌上。凭经验,他估计这一炮定能打响,并可获得当年全省党委系统的优秀信息奖。不料,秘书长看后批示:“此稿目前不宜发”。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作废,辛辛苦苦采写的稿子被“枪毙”,黄科长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这么好的题材!可惜了!”“不行,得想个办法。”
黄科长拿定了主意,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又经过一番剪裁,将原稿换了个标题,内容的文字也略作改动,然后拿给地委办袁副主任签发,居然顺利通过了。当然,他没有把真相告诉袁副主任。第二天,黄科长正在为稿件已发而高兴时,被通知到秘书长办公室,在哪里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点评] 黄科长为发信息而采用的方法极不可取。他的主要错误有三:一是不服从上级领导。
对同一篇信息稿,发与不发,领导之间的看法和标准不一定是很一致的,但身为秘书人员绝不能去钻这个空子。既然秘书长已明确表态这篇信息不发,作为下级,黄科长应执行和服从。但他却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二是影响领导间的团结。黄科长绕过主要领导同志,隐瞒真相,将稿子改头换面后送副职领导审发,这是对领导的欺骗行为,尤其不可取。三是“自我”意识太强。这是从事秘书工作的大忌,也是黄科长犯错误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一、第二点错误也来源于此。他表面上想的是信息稿的价值,实质上其内心深处想的是显示个人的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将个人的成绩、荣誉臵于工作之上。没有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准备,是做不好秘书工作的。
12
秘书与领导案例:临时动议 节外生枝
[案例 一次,上级领导到某滨海城市考察。在当地党政负责人汇报工作之前,有关同志先安排30分钟时间,到海滩旅游点考察旅游资源,然后回住地开会。就在上级领导一行按预定计划,即将乘车离开海滩之际,突然开来了两辆中巴,当地党政负责人刚把上级主要领导请上车,当地的一些陪同人员和工作人员就一拥而上,车子呼隆隆沿着海滩往前开,把上级领导的一些主要随员和工作人员晾在海滩上不知所措。而车开出不一会,就陷入松软的沙滩前进不了。折腾了10多分钟后,其中一辆车勉强开动,另外一辆却任凭众人如何推,都只作喘气吼叫状,进退不得,无法行驶,弄得当地负责人很狼狈。原来,他们认为只看一个旅游点不够,应让上级领导乘车沿着海滩多看一看。没想到节外生枝,刚退潮的沙滩下不能行车,不仅多看的目的没达到,就连回程都困难。无奈,原来分乘两辆车的人,只好往一车挤,挤不上的,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满是水渍的沙滩下步行返回。此次海滩考察着实令人扫兴。而原定的汇报会也因此不能如期进行了。
[点评] 接待上级领导前来考察,是下属单位一件很严肃的政治任务,像上述这种临时随便改动原定计划显然是不可取的:1.不做可行性调查,盲目行事,使考察活动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白白浪费时间、人力、物力。2.不做合理安排,临时增加考察内容,没有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造成随同上级主要领导前来的人员不能参加,不该去的却挤去凑热闹,直接影响考察效果。3.不做应急准备,临时动议的事,会随时发生预料不到的问题,但却不协调各方,待车陷沙滩时,无从联络救急,只落得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结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领导同志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应慎之又慎。已经领导同志同意的活动计划,不是十分需要,不要随意更改变动。确需变动的,务必及时通知有关人员,慎重考虑,周密组织,稳妥行事,确保万无一失。否则,打无准备之仗,必遭败北。
秘书职能环境案例:大发雷霆成“被告”
[案例] M地区行政公署信访办老毕,生性耿直,说话不慎,素有“炮筒子”之称。一日老毕接
待一批年轻的集体上访者,来人所诉为两企业间的房屋产权纠纷问题。岂料老毕却是此事的知情人,对事情的历史渊源及现状一清二楚。而对年轻的上访者,老毕本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耐心地向他们说明,然而当时的老毕已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感情的冲动已完全代替了理智。未等上访者申诉完毕,他便拍案而起,高声训斥:“谁说那栋房屋是你们的?……70年代我就住在那栋楼上,你们懂什么?”……带着满腔怨气的上访者立即反唇相讥:“你不是政府的干部,你
13
没有资格接待我们!”双方立即成对峙之状。信访办主任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群众的情绪缓和下来。过后,这些上访者向地委和行署领导“告状”,说信访办的一些干部态度不好,等等。老毕成了新一轮上访的“被告”。
[点评] 信访干部并非圣贤,偶有过失,亦在常理之中。然而承认错误充其量只等于纠正了
错误的一半,尚须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方免重犯,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鉴于此,剖析以上实例,我们至少得到如下启示:
其一,信访干部在正式答复群众前,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做到得当准确。为避免个人知识的局限所出现的漏洞,书面答复的文稿事先应由集体讲座后报主管领导审定。 其二,信访干部应具备“任凭风吹浪打,稳坐钓鱼般”的涵养功夫。在接待群众时,要耐心听取群众的申诉,然后慎重给予答复,不要为群众的情绪所影响。那种“他伤感我流泪,他发火我拍桌,他喜悦我高歌”的作为,不是信访干部应有的品格。假如把信访接待比作一场文艺晚会,那么,信访应是晚会的主持人,而不是观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将不愧为一个成熟的信访干部,“答复”的漏洞也将减少到最低限度。
给信访群众作“答复”是信访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答复”是否得当,不仅体现信访干
部自身的思想政治和政策水平,文化道德修养以及业务熟练程度。而且关系到信访工作的实际效果,即社会矛盾的化解或激化。“答复”得当,群众情绪得以正确疏导,矛盾易于化解;反之,矛盾极有可能激化,导致群众重复上访。
在一般群众的眼中,信访干部是党委和政府的发言人。因此,信访干部在接待群众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说话须“斟词酌句”,做到慎之又慎。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秘书理论与实务案例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