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权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重组,并把它与学生经验相联系,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这些都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数学课堂教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
通过努力,课题组成员(同一个年级)在近三年来的教学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下面是几次数学素质测试对比效果表:
数学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对比表
测试日年级 总人数 平均分 优秀数 优秀率 合格数 合格率 期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六年级 七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162 312 157 302 173 287 185 168 75.2 72.3 77.4 76.48 79.2 82.8 80.8 83.9 84 51 94 74 106 79 117 48 51.9% 16.2% 59.9% 24.5% 61.3% 27.5% 63.3% 28.5% 121 134 123 141 142 150 156 91 74.7% 42.9% 78.3% 46.7% 82.1% 52.3% 84.2% 54.1%
测试日期年级总人数平均分优秀数优秀率合格数合格率303030307089.591.592.51318202143.33`.00f.67p.00'28293090.00?.33?.670.00% 2010六年级2011七年级2012八年级2013八年级八、课题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六年级数学与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点
通过三年多对《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感到衔接点比较多, 主要的衔接点有:
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了四个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符号思想的建立是引导学生树立学好数学信心的重要基础。
(2)、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师要重视知识、概念的引入,让学生对每个概念的引入感到自然、合理,而不是生硬地搬出概念来。
(3)、学习评价的衔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用全新的思维、全方位互动评价为主,不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4)、师生交往的衔接,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2、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了三个衔接
(1)、学习动机的衔接。(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教师要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只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成自然,学生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就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将形成有机统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采用“研读--测试--切磋--实践”的模式及初中小学相互听课、评课、中小学联合备课等手段为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体化搭建了平台。教师们经过中小学
数学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深入,深刻感悟到中小学数学教师长期合作、交流与研讨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觉得建立中小学数学备课组,实现教师间的即时交流,沟通,促进中小学紧密合作,真正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学教学的一体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
大多数中小学衔接课题,主要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非常重视总结教法与学法,从多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有效衔接地探究。课题组从我校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实际出发,采取了中小学开展交叉听课、评课、实行定期联合备课、建立校园网课题论坛等做法,加强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小学各自为阵,不相往来的封闭局面,为进一步解决中小学学科之间衔接问题开辟了一份新的天地。
(四)问题与反思
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开展,多数教师都能把优质资源带进数学课堂并巧妙地用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数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研究工作尽管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由于课题组成员教学及学校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完成课题材料的汇总及总结,使研究成果的总结出现滞后与迟缓现状,研究成果也不能快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其二,教师受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没有切实转变自己的观念,应试教育对教师的考核中又无法体现对学生一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不想也不敢全身心投入素质教育的行列.
其三,我们虽然探导了中小学交叉听课、定期联合备课等方法,但中小学教师之间交流仍然较少.要根本改变这种局面,还得有制度层面的支持,所以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良好效果。
九、结束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在收获良多,但对于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和新课改的成功共同努力!
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著 2007年8月第2版
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5.《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6.《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课题组成员:
汪伟彪 范金明 王想成 刘雪红 杜小兵 孟陇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结题报告(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