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 , 。”
1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 。”
14.《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
15.《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 , ”。 16.《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 ”。 17.《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 , ”。
18.《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 , ”。
19.《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 , ”。
20. 《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 ”。
21.《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 ”。 2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 。
23.《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 , ”。
24.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 。 25.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 。 26.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 。
6
27.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 。 28.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 。
《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
2.《涉江采芙蓉》中“ , ”自问自答,似声声忧伤的叹息,为后文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
3.《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忠贞。
4.《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
《短歌行》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的短暂。“ , ”两句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 ? ”两句运用借代与设问手法写解除忧愁唯有美酒。
2.曹操《短歌行》中“ , 。 ,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3.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 ”两句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
4.曹操《短歌行》中的“ , 。 , 。”引用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5.曹操《短歌行》中“ , 。 ,
7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6.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 ”。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 。 , 。”
7.曹操《短歌行》中的“ , 。 , 。”几句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徘徊于歧路,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表达出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8.曹操《短歌行》中的“ , 。 , 。” 几句引用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
9.曹操《短歌行》的“ , 。 , 。”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10.曹操《短歌行》中的“ , 。 ,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1.曹操《短歌行》中的“ , 。 , 。”几句表现出朋友不远千里来拜访,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12.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13.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两句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 。 , 。”的诗句,来表现人才犹豫不决的彷徨之情。
8
《荷塘月色》 1.月下荷塘一段中“ , , 。”三句话用博喻手法描写塘中荷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
2.月下荷塘一段中“ , ”两句用拟人手法描写出塘中荷花的柔美多姿,含苞待放。
3.月下荷塘一段中“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出水很高的荷叶的舒展自如,灵动飘逸。
4.月下荷塘一段中“ , , 。”三句话用通感手法描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
5.塘上月色一段中“ ; ”两句用博喻手法写出了花、叶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以及轻柔缥缈的姿态和清新朦胧之状。
6.塘上月色一段中作者用“ , ” 两句写出月光透过杨柳树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富有情趣,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7.塘上月色一段中“ , ”两句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营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优美。
8.塘上月色一段中“ , , 。”三句运用通感手法沟通视觉和听觉。光与影相互交错,搭配均匀,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营造出温馨、优雅的意境。
9.塘上月色一段中作者用“ , ”两句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10.塘上月色一段中“ ”一句写出了深夜水汽与月色交织在一起,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11.塘上月色一段中“ , , 。”几句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之感。这种不快之感恰生于上文的“别有风味”与下文的“倩影”之中,这几句形象地体现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
12.荷塘四周一段中作者用“ ,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内心依然是孤独的。
13.荷塘四周一段中“ , ”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那些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的树的颜色,给人以迷茫、朦胧之感。
14.荷塘四周一段中作者置身荷塘边上,以荷塘周围的树为参照物,放眼远望,看到的景象是:“ , ”;抬头仰视,看到的
9
景象是:“ , , 。”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中“ , ”两句写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告别时忧愁伤感、依依不舍的样子。
2.《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与仲卿分别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勉励对方和自勉道:“ , 。 , 。” 表现出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与忠诚。
3.《孔雀东南飞》中“ , 。 , 。 , ” 几句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出刘兰芝离开焦家前,从手到脚,从头到腰,从耳到口的精心装扮,一个光鲜靓丽,绝世无双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4.《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叮嘱小姑要侍奉好婆婆,在妇女欢聚时不要忘记自己的诗句是“ , 。 , 。”表现出兰芝的善良、仁厚。
5.《孔雀东南飞》中“ , 。 , ” 四句,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极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现出她渴望赶快离开焦家的急切心情;严妆辞婆,则是她对焦母的抗议和示威;精心打扮,又表现出她对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去的微妙心理。
6.《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焦仲卿发誓不离开兰芝,不辜负兰芝的两句诗分别是:“ ”,“ ”。
7.《孔雀东南飞》中“ , 。 , 。”几句写哥哥性情暴躁,不能随自己心愿,料定前途不容乐观。
8.《孔雀东南飞》中“ , ”两句,说明兰芝和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无端不容恰成对照。
9.《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得知刘兰芝以身应人,自己婚姻无望,想起先前兰芝叮嘱他的几句话,反其意而用之:“ , ; , 。”借以讽刺兰芝不能信守诺言,背叛爱情。
《归园田居》 1.《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2.《归园田居》中点染出乡居生活冲淡、静谧、悠闲的句子是:“ , ; , 。”
3.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情景式名句默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