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规范——道路设计规划
(一) 主要符号
一、道路通行能力
k——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m));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Nda——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Ne——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折减后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l——设有专用左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r——设有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lr——设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h——设计小时交通量(pcu/h);
N1——专用左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le——本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通过量(pcu/h);
N’le——不折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对面左转车数(pcu/h);
Nm——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Np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h·m));
Nr——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一条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l——一条直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lr——一条直左右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r——一条直右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本面各种直行车道数;
tc——信号周期(s);
tf——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
tg——信号周期内的绿灯时间(s);
tgh——绿灯小时(h);
t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tis——直行或右行车辆通过停止线的平均间隔时间(s/pcu);
t1——变为绿灯后第一辆车启动并通过停止线的时间(s);
αb——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
β1——左转车占本面进口道车辆的比例;
β’1——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所占比例;
βr——右转车占本面进口道车辆的比例;
δ——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ψs——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ψw——交织长度修正系数。
二、道路横断面设计
ds——计算积雪厚度(m);
dsd——堆雪高度(m);
e——顶角抹角宽度(m);
i——设计横坡度(%);
NW——人行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P/h);
NW1——1m宽人行道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P/(h·m));
ωa——路侧带宽度(m);
ωb——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
ωc——机动车车行道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宽度(m);
ωdb——两侧分隔带宽度(m);
ωdm——中间分隔带宽度(m);
ωf——设施带宽度(m);
ωg——绿化带宽度(m);
ω1——侧向净宽(m);
ωmb——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
ω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
ωp——人行道宽度(m);
ωpb——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道)路面宽度(m);
ωpc——机动车道路面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路面宽度(m);
ωr——红线宽度(m);
ωs——路肩宽度(m);
ωsb——两侧分车带宽度(m);
ωsc——机动车车行道安全带宽度(m);
ωsd——分隔带内堆雪宽度(m);
ωsh——硬路肩宽度(m);
ωsm——中间分车带宽度(m);
ωsp——保护性路肩宽度(m);
ρs——自然积雪质量密度(kg/m3);
ρsd——堆雪质量密度(kg/m3);
ηs——梯形雪堆边坡系数;
μs——与积雪地区类别有关的系数。
三、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a——最大横净距(m);
am——汽车计算位置M或N到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m);
b——超高旋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m);
i——路面横坡度(%);
is——超高横坡度(%);
j——道路中心线纵坡度(%);
L——平曲线长度(m);
Lc——圆曲线长度(m);
Le———超高缓和段长度(m);
Li——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长度(m);
Ls——缓和曲线长度(m);
lw——交织长度(m);
R——机动车车道中线圆曲线半径(m);
Ri——平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半径(m);
Sc——道口侧向视距(m);
Ss ——停车视距(m);
α——道路中心线转角(°);
β——回旋线角(°);?
△i——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ε——超高渐变率;
θ——通过汽车计算位置M(或N)与平曲线切线的平行线和M(或N)至缓和曲线终点间弦线的夹角(°);
μ——横向力系数;
ψ——视距线所对的圆心角(°)。
四、路基设计
Bm——土的平均稠度;
dmax——骨料最大粒径(mm);
d10——土的级配曲线上通过量为10%的粒径(mm);
d30——土的级配曲线上通过量为30%的粒径(mm);
d60——土的级配曲线上通过量为60%的粒径(mm);
H1——土基干燥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
H2——土基中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
H3——土基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
ωL——土的液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市规划规范 - 道路设计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