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11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胸怀、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二)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拔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 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为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步: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步: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步:诸葛亮借箭; 第四步: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师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支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人教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