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同时,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通过适度的内部补偿,确保收入的稳定型、降低运营风险,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图 4-5 德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德国虽然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体制,并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

其体系过于庞大,金融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深度渗透使其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旦风险引爆,其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将可能引致摧毁性的后果。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便见证了德国银行倍受冲击的历史。德国政府虽然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并购整合、突出业务强项、缩减经营网点、突出个人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变革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但在经营模式上,并没有转向分业经营制度,而是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继续保持混业经营下的竞争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作为

大陆法系的国家,德国以法典为基础,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 1961 年的《联邦银行法》和 1961 年 7 月 10 日通过的《银行法》。其中《联邦银行法》以及第二年重新修缮的《信用制度法》共同搭建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基础。前者确立了德国联邦银行的业务领域,即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信托、证券、存货、外汇及之间业务等金融业务,并成为该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法律基础。后者的贡献,在于规范了银行以及信用机构的认定方式,认为只要从事银行业务,且规模和组织达到了商业化运作水平,即认定为信用机构。这些规定为银行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同时,前者还对金融监管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即所有银行的证券活动均需受到《有价证券交易法》约束和存款审计。后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监管范围和监管机构。即由德国金融监管局以及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履行监管职责。此后,1995 到 2004 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证券交易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有价证券交

- 18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易法》和《交易所》法,成立证券委员会实施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各大银行也相应的建立了证券监察部;进一步扩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赋予其更强大的权力,并修改了市场操纵构成要件。 监管模式及特征:德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以 2002 年为界,分为 2002 年之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和之后的统一监管模式。2002 年之前,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共同承担监管职责;联邦证券交易局监管证券业;联邦保险监管局则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此外,联邦银行和经济审计师协会是重要的检查机构。五大部门共同协调、联动监管,形成“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见图 4-6),从而形成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并存的特殊金融运作模式。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业兼并浪潮,及金融业内部业务的深度交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界日趋模糊,分业监管的部门冲突时有发生,金融监管效率每况愈下。2002 年 4 月 22 日,德国政府经过多年酝酿,颁布了《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将联邦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以及保险监管局予以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德国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德国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任务。从而由分业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

图 4-6 2002 年之前德国“全能金融”的监管体制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时并未在银行自身运营上多加干涉,更多的

是采取第三方审计的方式,并加以导向性的管理。这种方式既保证了金管局的权威性,又体现了政府管理不过多参与市场的原则,有助于营造公平、稳定、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金管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制度和管理框架的把握上,客观上有助于整个市场和政府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内外部并重的监管。一方面,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三大会(股东、理事、监事)之间的约束机制加强内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及舆情监管,并主要以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来承担外部监管职责,形成了内外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

第二、对全能银行分支机构实行资本、资产及负债的“并帐监管”,以定期分析评

价银行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风险评估等重要指标。正是得益于这种高效、完备、适应

- 19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性强的监管模式,政府监管体系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全能银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了稳步发展。

3,德国全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如上文所述,在德国完备、健全的法律基础上和高效、适应性强的金融监管体制下,

无论在吸存发贷,还是有价证券买卖;无论是参股控股还是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方面,以德国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强大金融集团在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上都表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信息革命、欧洲一体化更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德国当前全能银行盈利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非利息收入快速提升,业务多元化程度较高。数据显示,德国银行业非利息

收入整体呈现震动上行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20%上涨的 2000 年的 50%,又跌至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 11%,后回升至 2012 年的25%,剔除掉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与美法等国相比,由于受到两德统一时间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德国金融市场的统一规范较晚,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上不高,但银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发展迅速。从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1980-2012 年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7.9%,高于利息收入 5.1%的增长率。而非利息收入 0.57 的离散系数高于净利息收入 0.4,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高于利息收入,受危机的影响程度较大。

第二、多元化经营同时突出业务强项。德国全能银行通过发挥其“金融百货公司”

的资金优势、范围优势、成本优势和抗风险优势,通过多元化业务混业经营而赢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各全能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通过战略调整,

突出业务强项。以德意志银行为例,1999 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所创造的纯利润超过总利润的 60%,2005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76.5%,2009 年为 79%,接近于营业收入的 4/5。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业务创新。德国全能银行以市场为主导,在进行内

部调整与变革的同时,不断评估和审视外部竞争环境与发展战略,逐渐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例如,德国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银行账户的调查与管理,提供与细分客户高度匹配的、裁缝式的、顾问式的理财服务。与客户深度面谈来挖掘具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零售业务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零售业务销售网络这一巨大资源,从而为捆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载体。

第四、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金融业务开拓。德国银行快速响应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成

果,在依托成本低廉、快捷便利的互联网经济下快速发展网上银行业务。2002 年德国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00 万,营业收入达 600 亿欧元;2009 年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70 万,营业收出入 780 亿欧元。德国最大的网络银行 ING-DiBa 银行甚至完全依靠网络和电话开拓市场提供服务,而没有任何分支机构。2006 年该银行资产总额达 649 亿欧元,在德客户

- 20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超 500 万人。其规模甚至超过了不少传统银行。而在管理模式上,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管理,资源得以共享,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得以加强,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结构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反应灵敏度。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瑞士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瑞士是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个人财富管理中心,瑞士以其平稳的社会政治、

稳定的经济货币、发达的信用制度、规范的法律体系、卓越的地理位置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巨额财富。与德国一样,始终坚持的是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经营体制,其银行业的制度变迁主要体现在监管机制的一次转型上。1929 年大萧条以来,瑞士遵循 1934 年出台的《瑞士银行法》,推行的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全能银行体制,即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监管银行业与证券业,而瑞士私营保险业由瑞士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监管;直至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瑞士的金融监管进行了较大的变革,2009 年 1 月 1 日,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Swiss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ory Authority,FINMY)成立,该机构整合瑞士私有保险联邦办公室、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和瑞士反洗钱管制局三方的职能,对瑞士金融业实施统一的全面监管。至此,瑞士银行业实现了由“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经营体制转型。瑞士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路径见图 4-7。

图 4-7 瑞士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制度保障

瑞士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包含两个大的层面:一是被称作双重监管体系的监管者体系;

另一个是瑞士银行业联合会(SBA)负责的行业自律监管。 首先,双重监管的监督者体系是指,FINMY 规定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负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业委员会很少从事现场审计工作,而是由持照的外部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然后向银

- 21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行业委员会披露其开展的咨询和其他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其只具备审计权,但处置权仍归于监管方。在某种程度上,持照的审计事务所接受银行业委员会的监督制衡,如其不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将受到撤销执照、限制经营、罚款甚至坐牢的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监管中,银行业委员会秉承着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特别针对两家特大型银行,其监管标准和手段都异常严格,除了授权外部审计事务所对特定部门开展深度审计外,还会亲自进行现场审计并定期与其高层会晤,了解两家特大型国际银行的风险形势,这种差别监管的做法,能更有效的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率。 自律监管是存在于国家监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据瑞士银行业委员会统计,瑞士自律监管的相关法律条例达到 190 多项,甚至高于国家监管 127 项的细则,可以看到自律监管在瑞士监管体系中的地位。自律监管很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在行业实践,由经验风险的业内专家建立行为指引,而这些具备私立性质的行为指引会因为容易被业界接受及贯彻执行而被提升为公共标准,当然自律监管的前提是从业者具备相当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

图 4-8 瑞士银行业双重监管与自律监管并立的监管模式图

3,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瑞士银行业可称得上是瑞士支柱的产业,其凭借 3%的劳动力贡献了 11%的经济增

加值和 14%的财政收入,其盈利模式在财务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与他国相比,瑞士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上较高,自 2000 年以来,瑞士商业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在 64%以上,虽然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其银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但非利息收入占比仍高到48.86%,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 20%的均值,且 2009 年即基本恢复了金融危机前60%以上的水平。说明瑞士银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及修复能力极强,非利息业务系统极为成熟。

图 4-9 瑞士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

- 22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5)在线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1277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