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质疑设疑 1、温故:
回顾课文内容,请你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齐读课文的中心句: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质疑并梳理问题:
根据这句话,你能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奇观”是什么意思? 2、“这” 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梳理:探究的中心问题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二、提示引路,解疑自探 1、出示自学提示,自读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
(一)、课文中写“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天气晴朗 天空有云 云多而厚
(二)汇报交流“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天气晴朗
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请大家闭目想象日出时的景色,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天空中色彩的变化
“天空中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日出的过程
11
抓住句子找动词,结合简笔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归纳。(动词:出现 上升 冲破 跳出 发出)
“初升——上升——升起——放光——旁边的云的光彩” 品味句子的妙处: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儿向上升??” 1、读一读,想象句子中描写的情景。
2,想一想,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品一品,指名读,边读边评议,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突出个性化阅读。 2、天空有云、云多而厚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据学情选择出示句子。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缀)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的透(突)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照)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1、结合插图说说景色是什么样的?
2、想一想,如果把加点字换成括号里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3、品读句子:尝试有感情的读句子,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
4、个性化朗读:你认为该怎样读?请把你的感受送回到文本之中,品味品味。 3、回顾课文,体会感情
1、如果你就是巴金老先生,看到了这样的景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2、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同学们,你认为巴金老先生能把海上日出描写得这样具体细腻,真实感人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引导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2、品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再次质疑,拓展延伸
1、浏览课文,想想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懂的?引导学生自由质疑,并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2、请你以《家乡日出》为题,仔细观察日出的美丽景色,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日出景物片断。
限时作业:
一、听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12
chà shā
一刹( )那 刹( )车 古刹( ) 刹( )住 zhuǎn zhuàn
转( )身 转( )动 转( )学 旋( )转 三、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1)这里的花太多了,我都( )不清哪里是路了。 (2)“我没有偷东西。”小明努力的( )着。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海上日出》分别描绘了( )时和( )时海上日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之情。
(2)太阳像( )什么重担似的,( ),( )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 )了云霞,完全( )了海面,颜色真红的( )。
五、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3
8、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文重点:2——9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2——9自然段
读说结合点:秋天来了,大自然又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把看懂的语言写一写。
预习提纲:
导语: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她用自己独有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到她的怀抱中去尽情探索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妙不可言 粗心大意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词)。 冠 漂
4、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整理在课本上) 视而不见 漂砾 妙不可言 5、读课文,回答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课文哪几个小节具体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你能把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概括出来吗?(例:白云飘得高高——晴天)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
14
6、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把你的探索发现记录下来吧。 7.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挂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1)认读词语:
小黑板出示:皇冠 风筝 鉴别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妙不可言 (2)解释词语。
(3)分小节朗读诗歌。 (4)交流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快速默读全诗,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知识或常识? 2、说说你还弄懂了哪些问题?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1、汇报交流。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