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300—2009
——国家重点保护或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较集中的分布地; ——重大科学意义的地质构造、化石分布区、自然遗迹; ——典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6.4 建设条件评价
建设条件评价包括适宜性评价和可行性评价。
6.4.1 适宜性评价从面积、资源、交通、通信、保护和游憩基础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能源供给等
方面说明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性。
6.4.2 可行性评价从地方政府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土地权属、社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等
方面说明国家公园建设的可行性。
7 规划战略分析
7.1 利益相关者分析
对国家公园与当地职能部门、周边社区,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利益进行影 响分析。 7.2 战略分析
采用SWOT等战略分析方法,对国家公园在地理区位、重要资源、自然环境、政府重视、社区支持等 方面的有利条件;国家公园建设可能遇到的在自然或人为方面的制约因素;国家公园建设期间在政策、 市场等方面的发展机遇;国家公园建设进程中可能遭遇各种挑战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8 总体布局
8.1 功能区划分 8.1.1 划分原则
——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国家公园核心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主导功能,明确各功能区的范围和界线; ——保持国家公园核心资源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合理控制游憩用地,严格控制传统经营用地,以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求,减小社区 对资源的影响。 8.1.2 划分方法 8.1.2.1 综合区划法
6
DB53/T 300—2009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生物物种、人文景观、社会经济、交通等在地域上的 分布,经综合分析后,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在维护核心资源生境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基础上进行区划, 确定各功能区界线。 8.1.2.2 选优叠加法
在公园范围内根据资源调查成果,将重点保护的地质地貌、植被类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 种、特殊的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历史胜迹等核心资源分布情况,分别落实到图面上后,加以叠加, 根据这些资源因素在公园范围内重叠的多寡选优后,确定各功能区的界线。
8.1.2.3 资源量化分析法
资源量化分析法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
——依据国家公园核心资源,构建功能区划总体框架图;
——依据生境、生物、人文地理空间数据库,编制资源量化表(常用打分法);
——量化资源功能区适应性筛选分析,划分区划单元(单元大小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在区划单元内,分别计算各项核心资源的积分;
——根据各区划单位的相关资源积分,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界线。 8.1.3 功能分区 8.1.3.1 严格保护区
8.1.3.1.1 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或核心资源集中分布,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域。
8.1.3.1.2 本区域的面积应不少于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5%。 8.1.3.1.3 本区域的土地(林地)权属应为国有。 8.1.3.2 生态保育区
国家公园范围内维持较大面积的原生生境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而需要自然恢复的区域。生态保育区可作为严格保护区的屏障,在保护级别上仅次于严格保护区。 8.1.3.3 游憩展示区
8.1.3.3.1 国家公园范围内景观优美,可开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协调的旅游活动,展示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区域。
8.1.3.3.2 游憩展示区作为承担国家公园集中游憩、展示、教育功能的区域,具有观光、游憩、娱乐、饮食、住宿等功能。
8.1.3.3.3 在国家公园内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游憩展示区。 8.1.3.3.4 本区域的面积应控制在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以内。 8.1.3.4 传统利用区
8.1.3.4.1 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社区生产、生活和国家公园开展多种经营的区域。 8.1.3.4.2 传统利用区可用于保存特有文化及其遗存物,并进行展示。 8.1.3.4.3 传统利用区也可作为社区参与国家公园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 8.1.4 划分结果评价
7
DB53/T 300—2009
应对功能区划分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地域区划的适宜性; ——核心资源的安全性;
——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合理性; ——游憩资源利用范围的可行性。 8.2 项目布局
8.2.1 按照分区管理的原则,为确保实现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提出国家公园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社区发展、管理等规划项目在空间和时间上布局的总体设想和要求。 8.2.2 项目布局应依照以下要求:
——符合各个功能区在保护和管理上的要求; ——符合环境承载力要求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能促进国家公园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空间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9 保护规划 9.1 确界定标
9.1.1 明确国家公园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划界线四至范围,并设置边界和功能区界标志。 9.1.2 国家公园边界标志:依据勘定的并标绘到地形图上的国家公园边界,根据人为活动情况、地形 地貌和管理需要,对照明显地物标志,设置国家公园界桩;于边界与道路交会处,设置国家公园界牌。
9.1.3 功能区边界标志:国家公园的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的边界,于明显地物标志 处,根据管理需求和人为活动情况,设置各类功能区界桩或界牌;于边界与道路交会处,设置功能区界 牌。 9.2 保护体系 9.2.1 管护规划
9.2.1.1 包括管护站(点)、哨卡的设置、布局、调整等内容。
9.2.1.2 根据国家公园资源分布,功能布局,明确各个管护站(点)的管辖范围、管护重点,需要配 置的管护设施。
9.2.1.3 管护站(点)的建设要在管护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公园的科研、游憩等功能的发挥。
9.2.1.4 在国家公园重要的交通要道、人员进出频繁地段或岔路口设置必要的哨卡,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保护执法提供便利条件。 9.2.2 巡护规划
根据人为活动对国家公园核心资源的影响,重点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地质景观以及社区、
游憩展示区分布情况,设置野外巡护线路。规划必要的设施设备,制定科学的巡护制度。 9.2.3 防护规划
针对危及国家公园资源尤其是核心资源保存、成长、繁衍的一切因素,如火灾、污染、病虫害、偷 采盗猎、外来物种入侵、人为破坏(盗取)文物(地质资源)等,应提出封禁、观
8
DB53/T 300—2009
测、阻隔、检验检疫 等预防与治理措施。 9.3 专项保护规划
9.3.1 以保护国家公园核心资源为主,根据国家公园资源特点,提出相应的专项保护规划。 9.3.2 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
9.3.2.1 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应制定系统的保护措施,保护其完整性和原始性。
9.3.2.2 对珍稀濒危和本地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适宜的保护措施。游憩区内的 保护植物及其生境应设置保护标示牌。
9.3.2.3 引入非本地原生的动植物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检验检疫,以防携带病虫害和干扰本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9.3.3 地质景观资源保护
对具有保护和展示价值的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峡谷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等提出特殊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标识等。 9.3.4 人文资源保护
对国家公园内具有重要意义或地方特有的风物、圣境、胜迹、建筑等人文资源提出保护措施。 9.4 生态恢复规划
生态恢复一般在生态保育区范围进行,对自然破坏的生态系统原则上不作干预。 10 科研规划 10.1 研究规划
10.1.1 国家公园科学研究应体现国家公园的特色,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量力而行。科学研究规划可包 括以下内容:
——规划期内常规性和专题性科学研究项目; ——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对外合作、交流计划;
——建立和完善资料库、技术档案和信息库; ——配备科研设施、设备;
——建立专项研究机构、研究基地等。
10.1.2 国家公园科研项目可以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自身为主开展,也可以依托和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合作开展研究。 10.2 监测规划 10.2.1 监测内容
包括核心资源的消长变化、环境指标变化、有害生物影响、人为活动干扰等。 10.1.2 监测方法
根据不同的监测内容可采用定位监测、追踪监测、遥感监测等方法。 10.3 设施设备
9
DB53/T 300—2009
以下设施设备可纳入规划: ——设施:根据需要可建立生态定位站、气象观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站、污染源监测点、关键物种 观测点、鸟类环志站等。
——设备:包括调查设备、监测(控)设备、实验设备、鸟类环志设备、监控设备及科研辅助设备等。 11 教育规划
11.1 教育展示体系 11.1.1 教育展示内容
包括国家公园各类资源的科学价值,保护、科研、监测成果,社区文化,管理历史等。 11.1.2 教育展示方式
通过建设必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参与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制作各种标识、印制各类宣传材料、出售各类纪念品等方式,使人们接受科普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11.2 解说系统 11.2.1 解说方式
国家公园解说方式可采用向导式、自导式和综合式三种。 11.2.2 标识系统规划
包括形象标识、管理标识、科普标识等。 11.2.3 解说载体规划
包括印刷物、展品、出版物、音像制品等。 11.3 设施设备
包括宣教、教学实习接待、标识系统等设施及展示、宣传、解说、办公等设备。 12 游憩规划
12.1 游憩类型及主题定位
12.1.1 国家公园游憩类型定位为生态旅游。
12.1.2 在对客源、市场潜力和游客规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与当地旅游规划相衔接,确定国家公园主题定位。 12.2 游憩产品
12.2.1 在公园游憩主题定位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或功能,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划分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若干景区(景点)、服务区等,使游憩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12.2.2 依据分区管理的要求和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分布特点,规划旅游产品项目,分别提出观光、展示、科考、游乐、休闲等主要内容、规模。
12.2.3 根据游憩内容和规模、景观特征、游赏方式、游人结构、游人体力与游兴规律等因素,组织主要游憩线路。 12.3 环境容量分析
12.3.1 本着在保证游憩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能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满足游客 的舒适、安全、卫生等游憩要求的原则下,计算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按照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 客规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家公园 总体规划技术规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