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观念来揭示物质运动的本质规律,体现了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统一。
特征二:科学的功能是描述,解释和预见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现象。科学力图对客
观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作出统一性与预测性(数量化的、因果性的)解释。
特征三:科学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探索
与认识。它既表现为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真理)的过程,又表现为理论化、系统化实证性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的知识体系。
特征四:从静态的角度看,科学就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与实验,严
格的逻辑推理,所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动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新的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新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
特征五:科学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或领域的探索,因此,超越常规与出人预料的方
法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重要科学成果的获得,开始并不是出自预定的计划和功利目的,而是出自对大自然持久的好奇心。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化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
特征六:科学是构成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态度的最重的思想观念来源。 例如,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等等。
特征七: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特征八:科学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特征九:科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在现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与行为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科学的精神规范。
特征十:科学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方式的思维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与
社会规范。
二、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目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体。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表现是:忠于事实,忠于真理。 1、“权威的手不能抹掉真理,而真理的手可以抹掉权威。”科学与民主是相伴而
行的。科学反对任何垄断专制,提倡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或单凭个人主观臆断。在科学中,没有任何概念与原理是先验必然合理的。对科学成果接受与排斥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与观察和实验相一致。
2、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一定的条件与适用范围。因此,科学的
目的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科学创新是重要的科
16
学精神。
3、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群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
4、凡事先问一个为什么?在未经确定的实验条件下的多次重复和实践反复检验
之前,不轻易下结论。
5、科学的目的是求真,而伪科学的目的是求利。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
的,他们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解剖自己。
三、什么是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表现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应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能正确理解与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素质。
四、什么是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提倡大科学时代的协作互助,同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剽窃。
五、科学有哪些形态?
1、小科学与大科学:在科学史上,小科学是指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那一时期。 所谓的小科学,就是指能够依靠自己的资金、技艺和兴趣自由选题进行研究
的时代。小科学也就是“以认识自然为最高宗旨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 大科学是“以改造自然为最高宗旨的,仿照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加以管理的社会化的科学。” 大科学的主要特点是: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昂贵的仪器设备。从科学发明到实际运用的时间日益缩短。重视开发,把知识尽快变成财富。具有千百万科学大军,使科学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
2、潜科学与显科学:所谓潜科学,就是孕育中的科学,或者“科学发育的胚胎阶段。”作为科学思想火花或创造性智慧潜流的潜科学具有模糊性、反常性、易变性与高度的创造性。所谓显科学,则是指那些由世所公认的定律、原则、理论和学说所组成的体系。
3、前科学-常规科学-后科学:前科学是一些表象的理论,是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科学规范的多重态(不同的研究者持有来自不同研究角度的理论)的科学。 常规科学是具有确定的科学规范与原理体系的稳定的科学形态。后科学是智力化常数极高的科学,或者说是数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程度极高的科学。
第二章:科学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的趋势
第一,在科学高度分化与综合基础上的整体化趋势:在古代,人们主要直观
地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科学尚未从包罗万象的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具有原始的综合性质。在近代,科学发生了急剧的分化,
17
分门别类的研究不但使得各门学科相继得以确立,而且还在各自的领域里进一步分化出众多的分枝学科。18世纪下半叶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理论科学时期,综合的势头又开始在某些局部出现。20世纪以后,科学分化与综合的趋势都明显加快。由于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研究越来越精细,这样就促成了分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充分地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统一,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综合创造了条件。
2、数学化趋势: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是探索自然奥秘,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是真正地发展了。由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各种物质客体及其运动形式都具有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与逻辑关系,这就为数学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研究中的运用以及科学的数学化提供了客观依据。数学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提供分析与计算方法,提供推理工具与抽象能力。随着数学本身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进步,各种自然现象都终将得到数学的说明。
3、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趋势:不少国家已经纷纷建立了“科学—工业综合体”,当前,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这种趋势尤为突出。
二、科学发展的性质
1、 不平衡性:
(1)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门学科的
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学科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另一些学科的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在每一时期总会出现一门或几门带头学科。带头学科的不断更替,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2)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科学的高峰
先后出现于不同的国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指科学中心的转移。古代最早的科学中心在古埃及,后来转移到古希腊。近代以后科学中心为意大利(15、16世纪)~英国(17世纪中叶)~法国(18世纪中叶)~德国(19世纪下半叶)美国(20世纪)。 2、
阶段性:科学的发展表现为量变的积累过程与质变的革命过程之间的
相互交替,因此,呈现出阶段性。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如:16世纪的哥
白尼革命、17世纪的牛顿革命、18世纪的拉瓦锡革命、19世纪的达尔文革命、20世纪的爱因斯坦革命,等等。这些革命都使科学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加速度性:古代科学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只形成了少数几门学科。近代科学仅用了500年的时间,却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20世纪不到100年的时间,现代科学就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甚至比以往世代所有的总合还要多得多。正如恩格斯早已指出的那样:科学的发展“是与以其出发点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前人留
18
3、
下的科学成果越多,科学的进展就越快。
三、科学发展的动力学系统
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是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外在因素则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条件。二者共同构成科学发展的动力学系统。
1. 微观层次上: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是贯穿整个科学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它为科学理论的创立积累经验材料,推动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同时它又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理论源于实验事实,又高于实验事实,它可以反过来指导科学实验。表现为:科学实验的目的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概括、总结,也必须借助于理论的作用。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表现为二者之间的“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动态过程。
2. 中观层次上: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表现为: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内部,经常有许多科学家对同一对象展开研究,而他们完全可能因为采用的方法,依据的理论或掌握的事实材料不同而作出不同的理论概括,形成不同的学派、理论与观点进而相互争论。这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制定“百家争鸣”科学方针的理论依据。
3. 宏观层次上: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矛盾。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的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具有无限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就其多样性而言,反映它的有多种学科。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是分析与研究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者某一个相互关联与转化的物质运动序列的,所以,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就其统一性而言,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联系性与各门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形成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矛盾。例如,生物进化论与热力学第定律之间的矛盾。
四、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实践:为科学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来源和检验
的途径。
2、社会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目的、组织、规划、奖惩与保障。
3、社会意识:为科学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的发展提供精神与价值的导向。
五、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对科学理论和科学结构发展规律的一种抽象描绘和整体把握,以下试举几例:
1、波普模式:问题1?尝试性理论?排除错误?问题2
2、亨佩尔模式:观察、实验?分类、分析、归纳?假说?检验?理论 -
19
3、库恩模式:前科学?常态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
第三篇:自然科学方法论概要
一、什么是自然科学方法论?
1、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的理论,它既要研究一般方法中单个方法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又要研究这些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按照普遍性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各门自然科学中分别采用的特殊方法。 (2) 各门自然科学中普遍采用的一般方法。
(3) 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采用更加抽象的范畴来思维的哲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属于第二个层次。
2、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体结构:
选题?获取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验证?建立理论
选题(问题-科学问题-选题原则-课题构思-开题报告)?获取科学事实(观察-实验)?进行思维加工(方法-(1)逻辑思维:A。形式逻辑B。数理逻辑 (2)非逻辑思维A。形象思维 B。直觉思维 (3)创造性思维)?验证((1)观察、实验检验+(2)逻辑检验)?建立理论(假说-理论-理论体系-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公理化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问题—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历史上,凡是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时期,必定也是问题层出不穷的时期。问题的不断解决与不断再生,正是表示科学的前沿正在不断由已知向未知推进。
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其内涵的深度是不同的。
例:遗传学:血液融合?种质?染色体?基因?基因组物质结构?基因组信息结
构?
发现问题需要掌握“已知”与“未知”两方面的知识。 (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张载:“知不知,则有知,无不
知,则无知。”)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存在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例如:
(1) 新的观察、实验结果与原有的理论的矛盾。 (2) 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3) 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
(4) 社会需要与现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发现问题的能力:合理的怀疑性-多疑善思 张载:“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黄宗羲:“小疑则小捂,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内容提要(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