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内容提要
1.“自然辩证法”术语的由来:1925年,前苏联理论界将恩格斯的四束遗稿,冠以“自然辩证法”的书名,以德文和俄文对照的形式出版之后,“自然辩证法” 就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许多国家广泛出现。 2.“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3. 作为交叉学科体系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义: (1) 教学要求修订前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 根据2003年教学要求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
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
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
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
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
什么是自然界?
[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 [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
1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 自然观的分类
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
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
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自然观从根本上来
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 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
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 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
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3) 科学的自然观:到了近代,人类文化开始步入以科学为主旋律的时代,
科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制,形成以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例如:“大爆炸宇宙论”?等等。
哲学的自然观
1、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1) 思想方法: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追本索源,寻找“变中之不变”,作为
自然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
(2) 事例: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对万物本原的看法: 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气”, 赫拉克里特:“火”,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 古希腊伊壁鸠鲁与德莫克里特的元素论与原子论。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小结:
(1)从感觉的直观出发,从整体上思辩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在某种特殊的结构中来寻求自然界的统一,并以此来勾画自然界的总画面。
2
(2)自发辩证法的思想: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看到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并把他们的对立统一,看作自然发展的动力。
(3)特点:质朴性、思辩性、猜测性。
3、中世纪(5—17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天堂-地狱图”的自
然图景)
(1) 经院哲学(繁琐哲学):采用思辩逻辑来论证神学自然观并使之系
统化。
(2) 目的论:世界万物在始动者的推动下运动而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3) 地心说:这是统治人类思想达1500年之久的一种关于太阳系的几
何表示法。它认为大地是球形,居于宇宙(太阳系)的中心不动,天体绕地球旋转,这是最早的被神圣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4、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崛起于欧洲的中南部。在古代,这一地区既没有东方古国那样光辉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古希腊那样令人赞叹的文化遗产。相反,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一地区的生产发展迟缓,教会统治严酷,科学文化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但是,15世纪后欧洲社会从这里开始了一系列深刻而巨大的社会革命,这就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社会历史的前提条件。 A、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B、开拓市场的需要是改变人们世界观的途径
C、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展开了一场以复兴古
希腊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宗教神学,把科学从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把个人从封建专制下解放出来,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提倡理性主义,用人的理性、用科学的权威对抗教会的权威,并把理性、科学、人道视为三位一体的东西,这种新的世界观对于摧毁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就是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古典资产阶级哲学。
(2)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开普勒
⑴ 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人类精神解放的奠基者”,《天体运行论》:“日心说” (观察方法、数学方法)
⑵ 布鲁诺 G·Buruno 1548~1600:“科学的殉道者” 《论无限宇宙与世界》:“宇宙无限论” 自然主义、逻辑推理。
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种宇宙体系的对话》:自由落体定律、运动相对性原理、
3
使用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四个卫星。(观察方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推理方法)
⑷开普勒 J·kepler 1571~1630:“天空法律制定者” 《宇宙的奥秘》、《宇宙的和谐》、《新天文学》、天空行星运行的三定律。
(4)牛顿经典物理学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牛顿 I·Newton 1642~1727:“‘天上—人间’两个力学世界的统一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定律,(公理化方法,演绎方法。)
(5)形而上学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局限性 A、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
B、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C、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的原因:
第一,当时自然科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各门科学的发展没有超出力学的水平。因
此,经常用牛顿的机械力学框架来看待自然界及其中的一切事物。(牛顿的科学研究四法则-与他的思维方式特点。)
第二,问题(1):牛顿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机械性-只有位置,动能势能传递,而无变化多样性,因此,“自然界绝对不变”。静止性—惯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万事万物彼此在空间中孤立,静止地排列,没有时间上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历史。所以,自然界的运动需要超自然的外力做“第一推动”。还原性—把事物抽象为无内部结构的“质点”或“最基本的,不可分,不可入的原子”。世界=原子+虚空。) 问题(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错误,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源是什么?(自然科学规律与作为自然观的哲学理念之间有特殊与一般的区别,规律具有层次性,不能简单外推。)
第三,当时自然科学尚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因此,经常需
要把事物从总体联系中割裂来,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第四,当时自然科学主要采用的是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忽视综合与演绎的方法,
因此重视的是个别与特殊,忽视整体与普遍。
(6)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天文学: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该理论对哲学自然
观的意义是什么?)
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现实主义,以今推古法。) 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化 学:原子论,周期律,和人工合成有机物(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
4
么?)
生物学:细胞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上升为“对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统一理解的整理材料的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由以积累现象和知识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达到记录,分类,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扩展为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对不同领域进行比较(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的方法),提出科学假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皆始于假说),通过演绎,提出理论和理论体系的理论思维的方法。 因此,自然科学本身的辨证性质与形而上学自然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主张“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冲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尤其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充分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辩证法,它表明:过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现象,现在被看作是统一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过去被当作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现在被证明是逐一形成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多样性,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和转化的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辨证性质。这时,正如恩格斯所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能够指出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以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创立者的观点,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辩证法的思想在古希腊人那里只是天才的直觉和猜测,因而具有朴素和自发的性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则是以精确科学为依据的,因而是自觉的,成熟的方法和观点。
【第一讲教学要点】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辩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一.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内容提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