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
16、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17、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神经纤维是由轴突或树突以及包在外面的髓鞘。
18、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9、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能说),即运动性失语症。
20、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即感觉性失语症。 2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2、膜外电流的方向:未兴奋区 兴奋区;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 未兴奋区。 2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的。
2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5、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 26、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
27、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28、兴奋是指动物或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9、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体,叫做突触小体。 30、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31、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 突触释放神经递质 膜电位变化。 32、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
33、单一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反射弧中,某一神经纤维上的兴奋的传导必定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4、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肝细胞分化而来的。按功能分,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此外,吞噬细胞也是比较重要的免疫细胞。
35、能够引起人体内免疫反应的特殊外来物质都称为抗原,如各种病毒、细菌、外源组织、器官等。自身癌变的细胞和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等也属于抗原的范畴。 36、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7、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以后可以使病毒失去感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38、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39、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而一般免疫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11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光与生长素的关系
从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可知,无论是在黑暗环境还是在有光环境,完整的胚芽鞘均能正常生长,这些都说明光并不影响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它只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 尖端感受 横向运输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 生长不均衡(背光一侧生长快) 向光弯曲。
2、植物激素无特定的产生器官:动物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通过体液传送至靶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
3、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云母片:生长素不能穿过。
4、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下部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6、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性运输;尖端一些只进行极性运输。 7、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在较低浓度下促进生长;较高浓度下抑制生长。
8、生长素对细胞的影响:生长素促使细胞纵向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而对细胞分裂并无影响(细胞数目并无明显增多)。 9、无子番茄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子房的发育,遗传物质并未改变;而无子西瓜的形成是由于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10、顶端优势不仅表现在植物的顶芽,植物的根尖也表现顶端优势,移栽增产就是利用了根的顶端优势。
11、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减弱。 12、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13、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赤霉素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的伸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主要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1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控的。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植物一般用样方法。 3、种内斗争对个体的存活可能不利,但对种群的延续可能是有利的。
4、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5、互利共生指的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6、寄生分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体内寄生的生物一般是厌氧的,体表寄生的生物一般是需氧的。
7、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间是竞争关系。
8、庄稼的过度密植引起减产是种内斗争;杂草过多引起减产是竞争。 9、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活体为食。
10、共生图象的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1、捕食图象的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一般要高于捕食者。 12、竞争图象的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
12
13、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14、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其中“种”指的是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种”,即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15、生物群落强调的是种间关系;种群强调的是种内关系。
16、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同一竹林中的高低错落并不是垂直结构,因为它们是种内关系。
17、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是种群特征,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8、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19、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0、北京、上海人口密度的增大是由于迁入率增大,而不是出生率增大。
21、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22、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见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 23、“J”型增长曲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 24、“S”型增长曲线特点:种群密度增加 增长率下降 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5、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2)生物本身不断繁殖、迁徙;(3)种内、种间关系不断变化;(4)人类活动的干扰。
26、群落演替的过程:侵入定居阶段 竞争平衡阶段 相对稳定阶段。 27、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28、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强调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种群和群落强调的是同种生物或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
4、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认为作用突出。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的内容。
6、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生产者不仅仅指植物,还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如蓝藻)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7、植物不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就不能将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因而它们尽管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
8、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其他还包括一些少数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如结核杆菌就寄生在人的不同组织内吸收营养物质,它就是消费者;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捕蝇草的植物,当蝇落到捕蝇草上时,捕蝇草就会将其慢慢地消化吸收,这时它就是消费者了。
9、捕食关系应该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活体生物为食的关系,因此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 10、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可能有竞争关系。
13
1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12、消费者等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差一个等级。 1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能量) 1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16、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四个去向:呼吸消耗、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
17、某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该动物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上一营养级。
18、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19、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0、计算消耗能量多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2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而不是化合物),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2、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3、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大气中的CO2。CO2越多,对地球上的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
24、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2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26、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同一整体。
27、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中“保持”强调的是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强调的是恢复力稳定性。 28、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9、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只有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才表现出来。 30、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后的自动恢复体现的是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重度污染后的缓慢恢复体现的是恢复力稳定性。
31、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32、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3抵抗力稳定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14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就地保护是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3、迁地保护是指将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与管理。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6、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
7、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8、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9、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
10、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1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须元素含量过多,引起藻类等大量繁殖,水中溶氧量下降,水体质量恶化和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2、水华是指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13、赤潮是指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1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15、我国大气污染类型主要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16、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17、“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状,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18、生物净化: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及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选修部分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 与传统发酵技术有关的几类微生物:
酵母菌(酿酒、发面)、醋酸杆菌(制作果醋)、毛霉(制作腐乳)、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 2、醋酸菌:(1)糖源充足时,糖 醋酸
(2)糖源不充足时,乙醇 乙醛 醋酸。
3、在制作果酒时,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可以直接在果汁中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生物高考必背结论性语句集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