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当你走进电影院,看到售票台的荧幕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电影,而你想看的影片却只有寥寥几场——不是上午10点,就是晚上11点,有些影院甚至一场没有。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中默念一句“妈蛋!”而这样的状况在4、5月尤其明显。
在好莱坞大片《速7》 、《复联2》 前后夹击、超级IP电影《何以笙箫默》、《左耳》的左右围攻下,夹缝中求生存的《闯入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其上映当日排片率不足1.5%,逼得导演王小帅不得不发公开信,称“这是一场实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并呼吁广大观众“请你挺我!”
一时间,“到底是谁在操纵影院排片?”这个只有电影业内人才会关心的话题竟成了普通观众讨论的焦点。带着疑问,本期《贵圈》专访了资深电影发行人耿跃进、享有“中国第一排片手”美誉的唐秀霞、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UME华星国际影城副总刘晖以及其他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人士,为你全方位揭秘影院排片的背后秘密。
疑问1:排片越高票房越高?人次x票价是关键
所谓排片率,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成绩。 排片率高低悬殊 有人撑死有人饿哭
王小帅控诉《闯入者》排片不足1.5%
目前,中国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27000块。一般情况下,影院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24点(午夜场等特殊场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时计算,扣除每场之间15-20分钟的间隔,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5-6场,全天的放映总量则在13.5万场至16.2万场之间,取中间值约为15万场。
由于基数较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影片如果能占据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拥有每天5万场的放映量,绝对是大片水准;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1万场,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今年4月12日《速7》在国内公映,光“零点场”就超过1万场,到了白天其排片率又接近60%,达到8.46万场,一天的放映总量超过9.5万场创历史纪录,首日直取近4亿票房。相比之下,王小帅执导的《闯入者》尽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5%,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首日票房仅50万,几乎被判了“死刑”。
排片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还要兼顾上座率
王导的遭遇,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排片”这个概念,也认识到它对于影片的影响力。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当然不是!
《哆啦A梦》口碑发酵,排片稳中有升
《哆啦A梦:伴我同行》正在国内热映,目前累计票房已接近3.5亿。不过该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势。该片发行负责人之一蔡元坦言,其实并非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由于《哆啦A梦》第一天表现良好,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
一增一减,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很大差别,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往往刹不住脚,一泻千里;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片子牛到不行”的错觉,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狼图腾》等片就是代表。
观影人次+票价才是衡量票房的标准
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答案依旧是不能!不过“双高”的影片至少可以为票房创造更多机会。
实际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个较虚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对的。假设给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同样,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一个100人的小厅,80人看,上座率为80%;而一个500人的大厅,200人看,上座率才40%。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中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约为15%,这意味着大部分座位平时都空着,总的观众人次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票价是变动的,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非黄金场次8折、3D影片比2D要贵、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而观影人次,则是“排片比例+影片实力+影片热度”的直接体现,观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
疑问2:影院经理操纵排片?命运握在观众手里
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但它却能左右你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那些想看《闯入者》而无门的观众,可以集体向影院经理们“投诉”。 首日排片不看口碑只看卖相
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多大容量的影厅等。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要让影片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因为“影院经理也是观众。”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说。
尽管《何以》上映后频被吐槽,但仍大卖
那么,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简单来说,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观众反应怎么样;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有着多年排片经验的唐秀霞说,一部影片上映前,她经常会去网上搜集大家对它的评论,如果评论够多,不论是骂还是赞,至少说明它关注度高,就要加以重视。
而上映第一天之后,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人多的加场,人少的减场。 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
当然,凡事均有例外。即便是经验老到的影院经理们,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手发行过《天地英雄》、《夜宴》、《手机》、《可可西里》等上百部影片的资深发行人耿跃进表示,“其实还是看影片本身,命运在市场手里,在观众手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大年初一公映的《狼图腾》。由于春节档强手如云,影院经理们对于娱乐性不强的《狼图腾》,普遍不太看好,甚至有人预估其票房只能勉强过亿。果不其然,该片首日排片只有10%出头。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其首日票房却高达4600万——这就意味着它拥有着超高的上座率。此后,《狼图腾》凭借超强口碑,排片量逐日递增,最终狂收7亿票房,啪啪煽了一堆人的嘴巴。
《狼图腾》在春节档上演票房逆袭神话
也有影院经理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干预,引导观众选片。2014年春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映。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经理尽管已经预料到该片票房不会难看,但他本人却对这种综艺节目翻拍的电影十分反感,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电影,也不建议观众看。首映当天,其影院九个厅,经理毅然只排给了《爸爸》一个厅。结果,第二天的票房数据出来后,他不得不给《爸爸》加场,因为“谁都不能跟观众过不去”。
另一位资深电影发行人、中国电影集团的赖侁则酒后笑言,如果片子本身不行,“就算你是影院经理亲爹,他也最多只能给你一天空间”,因为影院自己也得活命。
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影片都只能在影院“一日游”的真正原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费尽周折终于登录院线,但上映之后票房反响不好,场次就会立马骤减,甚至下线。
疑问3:排片不受外因干扰?分成红包已是常态
博纳集团的董事长于冬做发行起家,他笑言当年不少电影的排片,都是靠“拼酒”拼出来的。往前倒数10几年,中国的影院还比较稀少,很多发行人员都是拎着拷贝挨家挨户拜访影院经理“求放映”,有时候放映合同直接就是在酒桌上签的,甚至闹过“一万票房一杯酒”的故事。
刘德华、黄晓明为求排片也得“陪酒”
刘德华为电影跑发行,称“陪酒”太尴尬
如今互联网时代,数字拷贝可以直接网络传送,省时省力。但是,拼酒的风气却并没有过时。2013年底,香港警匪片《风暴》在国内公映前,身为主演、发行人和监制的刘德华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再也不想做发行了,因为要陪片商和院线老板吃饭、喝酒,实在是太尴尬了。
有着同样经历的明星还有黄晓明,今年4月底他投资并主演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上映,为了宣传推广这部影片,黄晓明也是拼了老命。据一位发型工作人员透露,《何以笙萧默》公映前,黄晓明不但亲自跑到多个城市请影院经理吃饭,还亲自给他们夹菜、然后拿着自己的手机与他们“求合影”,玩“么么哒”。目的只有一个,博得影院经理的好感,在同等质量影片竞争中,能多给《何以》排片。 返点分成、塞红包见怪不怪
其实再往深一步追究,为了获得更高的排片,陪饭、陪酒都是小儿科,甚至连返点、塞红包这种赤裸裸的“贿赂”也早已成为业内常态,尤其在二三四线城市。
刘德华曾经提过一句“返点”的事情,称如果选择与影院“合作”的话,影院会适量增加影片排片,但前提是收取10%的票房返点。据多位院线人士透露,返点现象确实存在,但比例没有刘德华说的那么高,上限基本是票房的3%。以《何以笙箫默》为例,影片最终票房3亿多,按3%返点的话,也要付出上千万的代价,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返点”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返给院线或影院,这算是正大光明的“合作”关系;但更多情况是返给影院经理个人,这就属于私下“塞红包”。拿了好处的影院经理会在排片上给予一些比较隐蔽的倾斜。
给返点、塞红包已成电影发行业潜规则
唐秀霞之所以享有“中国第一排”的美誉,除了业务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她从不收红包,连饭局和酒局也不参加:“因为不收红包,这个行业里很多人对我意见很大,感觉我是坏了规矩。”
不过,即便是收了红包,影院经理们也不可能彻底拯救一部影片的命运,比如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闯入者》安排30%以上的排片。“其实所谓的倾斜,也只是在两部影片都差不多的时候稍加照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透露,比如一部影片原本的排片是7%,另一部影片是8%,将两部影片的排片数字颠倒过来,就不容易被人察觉。
除了“返点”和私下塞红包,还有片方与票务网站的合作包场,甚至也不乏有片方自己掏钱买场次和票房的,目的是想营造一种“火爆”的声势,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影院。
排片规则有门道:3D版先考虑 片长短占优势
虽然出现了上述种种乱象,各种影响因素也不一而足,但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影院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游戏。“开电影院不是做慈善,直接目的是为了赚钱。”一位影院经理说。于是乎,各种投机取巧的排片规则也应运而生。 规则1:黄金场次全给大片 小片只剩“垃圾场”
到底怎么排片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就有无穷门道和学问了。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既然《速7》、《复联2》这类影片那么火,为什么它的排片最高也只有接近70%而不是100%呢,影院全放映它不是更赚钱吗?
《闯入者》只排一场,并且属于无效场次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有效场次和无效场次的问题。所谓有效场次,就是观众比较多的场次:比如上午12点至晚上10点,尤其是晚上18点至21点,属于“黄金场次”,这个时间段影院一定会排观众最多的影片,比如《速7》或《复联2》,甚至可能出现只放某一部影片的情况。
而上午12点之前和晚上22点之后的场次基本属于无效场次。对于一家影院来讲,由于早上的上座率普遍不高,影院可能只安排5场放映,3场《复联2》就能满足需求,另外两场完全可以挪出来放映《闯入者》和《十二公民》,即便每场只有20个观众,但加在一起好歹也有40人。
规则2:3D版本优先考虑 片长短更占优势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影片的格式和片长。唐秀霞分析说,影片格式不一样,票价也不一样——2D和3D的影片票价至少相差10元以上,所以放映时肯定首先排映3D版。《战狼》本来也有2D版本,但上映时几乎没有影院排2D,因为放3D更能赚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电影院排片规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