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为一套浅海相沉积,青灰色泥质灰岩,厚层状,呈现微晶结构,局部可见轻微白云岩化。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主要由深灰-灰白色粘土质菱铁矿,水云母泥岩,铝质泥岩及薄层砂质泥岩组成,具粒状,鲕状和鳞片结构,局部含结核状,团块状,散状黄铁矿,底部偶见山西式铁矿。本组厚度6.40~10.0 m,平均为7.30m,与下伏奥陶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主要由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及灰岩和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该组厚度最小108.50m,最大120.40m,平均厚度119.3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K1砂岩-K2灰岩底:主要由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段成,厚22.69m,含15号煤层,煤厚3.20m。
K2灰岩底-K4灰岩顶:主要由灰岩、泥岩、粉砂质泥岩、煤层、石灰岩组成,厚36.44m,含不可采煤层11、12、13号。
K4灰岩顶-K7砂岩底:主要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煤层和灰岩组成,厚60.22m,含不可采煤层5、8、9、10号。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主要由灰-灰黑色含云母、白云母菱铁矿砂质泥岩及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煤组成,为一套陆相沉积建造,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该组厚度最小53.00m,最大63.92m,平均57.78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24
主要为灰、灰白、绿色含菱铁矿、水云母粉砂质泥岩,中、细粒含粘土质长石、石英砂岩夹煤线组成。厚度51.23~58.50m,平均为54.67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主要为一套粉砂质、细砂质泥岩、砂岩等组成。下段由一套黄绿色、杏黄色、紫红色粉砂质、细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有长石英砂岩组成,底部中厚—厚层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地层分界。上段由厚-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该组地层区内出露不全,最大残留厚度约200m左右。
7、第四系中更新统(Q2)
不整合于基岩地层之上,在评估区沟谷边坡中下部出露,岩性主要为黄色、浅红色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最大厚度30.0m。
8、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在评估区地表大面积出露,岩性主要为黄褐色亚粘土、亚砂土,厚度约5.0m。
9、第四系全新统(Q4)
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冲沟沟底,为冲填土,黄褐色,含煤矸石、碎石块和少量素填土等,该层厚度0.40~9.00m。 2.3.2 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
本区的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厚177.13m,含煤8~10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5、8、9、10、11、12、13、14、15号,煤层总厚13.84m,可采煤2层,总厚8.91m。
太原组厚119.35m,含煤7层,总厚8.52m,其中15号煤稳定可采,厚3.20~3.55m,一般3.38m; 9号煤本区不可采, 5号、8号、
25
10号、11号、12号、13号为较稳定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地层总厚为57.78m,共含煤3层,其中3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厚5.10~5.60m,平均5.53m;1号、2号煤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现将评估区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1、3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下石盒子组底砂岩(K8)42.66m,下距太原组K6灰岩13.72m左右,区内3号煤层其厚度一般为5.30~5.75m,平均厚5.54m,属稳定可采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老顶为砂岩;底板为泥岩。
2、15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的K2灰岩之下,煤层稳定,厚3.17~5.50m,平均4.23 m,上距3号煤层底约106.25m,下距太原组砂岩(K1)顶8.0~15.50m,平均14.00m,K1砂岩极稳定,老顶为K2灰岩,底板为泥岩,为全区主要稳定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特征情况见表2-1。
表2-1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5.30-5.75 5.54 3.17-5.50 4.23 106.25 2~3 简单 稳定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煤层 编号 层间距离(m) 夹矸 层数 结构 稳定 性 可采 性 全区 可采 全区 可采 3 15 1 简单 稳定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泥岩 泥岩 灰岩 砂岩 泥岩 2.4 地质构造
评估区所在区域属沁水复式向斜东翼与太行复式背斜西翼的过
26
渡区,晋获褶断带的东侧。区域构造线方向与地层总体走向一致,均为北北东向,地层倾向北西,倾角较平缓(5~24°)。局部地段有波状起伏现象。
距评估区西北侧约100m有一小褶皱比较发育,即鸡山向斜:位于评估区西北藏龙村附近,该向斜轴向北东,两翼产状较缓,倾角3~6°。见图2-2评估区构造图。
图2-2 评估区构造图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层结构稳定,未发现有断层,褶皱宽缓,地质构造简单。
27
2.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5.1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构造对本区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断裂、地层倾斜、地块升降、地震等方面。
1、长治大断层从宏观看,处在低中山和盆地丘陵分界处;微观看,有连续的断层三角面,第四系堆积在长治断层通过处变厚,形成一狭长槽地,最厚处可达200余m。
2、新生代堆积物地层倾斜,受断块基岩区抬升影响,坡度稍大,可达10-11°。
3、本区晋获断褶带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区域,长治断层西盘第四系松散堆积最厚276.26m。
从评估区所处的位置分析,评估区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 2.5.2地震
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证据之一。区域上,晋获褶断带及文王山地垒、二岗山地垒及其构造交汇处,均具有地震活动记载,长治盆地内近4000年共计有4次5级地震。但近400年来并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距地震资料,近十几年来,长治周围微震及3.5级地震,主要发震中心均在晋获褶断带及其与文王山地垒交汇处的漫流河、原庄、石梁一带。晋获褶断带上叠加地震强度最大,总值大于6.95,远离断层地震强度下降。说明长治断层新构造运动在继续进行,但小震频发,震级却很低,说明断裂活动微弱。境内近十几年来,共发生7次有感地震,一般在2.4级以下,最大两次也未超过3.4级,未形成地震灾害,可以认为本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
区域内有史载的最早一次地震为公元167年6月18日的高平地
2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山西长治红山工业广场改扩建项目地灾评估报告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