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站用电源引接方案。
对于在交流变电站上扩建成换流站以及现有换流站的扩建、改建工程,需注意与已有工程的协调,校核现有电气设备及相关部分的适应性,有无改造搬迁工程量。 5.4 电气布置
说明交、直流出线和各级电压出线走廊、排列顺序,提出全站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简述交、直流和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近远期配合措施。 根据土壤情况,分析确定接地网形式。 5.5 电气二次
结合直流输电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配置原则。 简要说明直流故障录波、故障定位系统的配置原则。
简述控制方式的选择,提出换流站监控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
简述直流电源系统电压选择,提出换流站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停电电源(UPS)装置配置方案。
简要说明主要交流元件保护、GPS对时系统、图像监视系统等的配置原则。 简要说明控制室、继电器小室等二次设备布置的主要设计原则。 5.6 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说明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进出线方向和布置,进站道路的引接和长度,对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和竖向布置方式的设想,场地设计标高的选择,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预估站区围墙内占地面积和本工程共需征地面积。 5.7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1)说明全站主要建(构)筑物的设想,说明阀厅和主控楼布置方案和主要设计尺寸提出初步方案,预估全站总建筑面积。
(2)说明主要建(构)筑物的结构型式。 (3)简述地基处理方案的设想。 (4)建构筑物应考虑节能措施。 5.8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提出站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设想和设计原则。 5.9 供水系统和阀冷却系统
说明应比较并拟定供水系统方案,冷却方式、冷却水量及补充水量。 5.10 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提出站区主要建、构筑物的消防设想和设计原则。 5.11 防噪音措施
提出站区防噪音措施设想和设计原则。 6 直流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想
直流线路路径选择应重点解决线路路径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应选择2~3个可行的线路路径,并提出推荐路径方案。 6.1 系统概况
6.1.1 简述近期电力网络结构,明确线路起迄点及中间点的位置、输电容量、电压等级、回路数、线路长度、导线截面及是否需要预留其它线路通道等。
6.1.2 说明换流站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已建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远近期过渡方案。 6.2 线路路径方案 6.2.1 经室内选线、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和协议情况,分段提出2~3个可比的路径方案。明确线路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己有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重点了解与现有线路的交叉关系。线路中若有大跨越,还应结合跨越点位置、跨越方案等进行方案比选。 6.2.2 路径方案概述
包括各方案所经市、县名称,沿线自然条件(海拔高程、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含河流,包括雷电活动,微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含矿产分布)、交通条件、城镇规划、重要
21
设施(含军事设施)、自然保护区、环境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6.2.3 各方案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分析。
6.2.4 各方案林木砍伐和拆迁简要情况及对环境影响的初步分析。对跨越树木的应取得林业部门关于树高的证明,跨越苗圃,经济林的应取得相关协议。 6.2.5 对比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说明各方案路径长度、地形地貌、曲折系数、房屋拆迁量、节能等技术条件、主要材料耗量、投资差额等,并列表进行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 6.2.6 推荐路径方案描述
(1) 对推荐路径方案作简要说明。
(2) 说明推荐路径方案与沿线主要部门原则协议情况。
6.2.7 各路径方案优化应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影像,对路径走廊中的城镇、河流、森林、农田等进行数字化的表示。[蒋4] 6.3 工程设想
6.3.1 推荐路径方案主要设计气象条件 (1) 设计最大风速情况。
(2) 设计覆冰情况,有无重冰区。 (3) 对特殊气象区需详细调查、论证。 6.3.2 线路导地线型式
(1) 根据系统要求的输送容量及损耗、工程海拔、冰区划分、大气腐蚀等,推荐选定的导线型号。
(2) 根据导地线配合、地线热稳定、系统通信等要求,推荐地线型号。 (3) 列出推荐的导地线机械电气特性,防震、防污措施。 6.3.3 绝缘配合
(1) 按沿线污秽情况划分污秽等级,并根据海拔修正,确定绝缘配置原则,推荐选择绝缘子型式及片数,确定空气间隙,防污设计。 (2) 列出推荐的绝缘子机械电气特性。 6.3.4 线路主要杆塔和基础型式 (1) 塔头布置选择。
(2) 结合工程特点,应[蒋5] 用计算机自动优化排位技术,进行全线杆塔塔型规划并提出杆塔主要型式。
(3)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确定铁塔型式及所选材质。 (4)提出特殊气象区的杆塔型式论证情况。
(5) 结合工程特点和沿线主要地质情况,提出推荐的主要基础型式。 6.3.5 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分析。 7 接地极极址选择及工程设想 7.1 接地极极址选择
换流站接地极极址选择应主要考虑接地极周边环境、极址附近的土壤电阻率、极址距换流站的距离、接地极线路走线是否方便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经济效益分析,选择合理的极址方案。
7.1.1 基本规定
(1)极址选择过程概述。
(2)每个工程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比的极址方案。 (3)以每个极址方案为单元,进行有关方面的论述。 7.1.2 极址区域概况
(1)极址所在位置的省、市、县、乡镇、村落名称。
(2)极址地理状况描述:极址的自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自然高差、植被、农作物种类及分布情况,极址10km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
22
(3)极址土地使用状况:说明目前土地性质和使用权。
(4)交通情况:说明极址附近公路、铁路、水路的现状和与极址位置关系,极址道路引接公路的名称、路况及等级。
(5)矿产资源:极址区域矿产资源及开采情况,对极址的影响。 (6)历史文物:文化遗址、地下文物、古墓等的描述。
(7)邻近设施:极址附近军事设施、通信电台、飞机场、导航台、风景旅游区等,极址50km范围内现有和规划的电力设施(变电站、线路等)、地下金属管线、铠装或接地电缆和铁路等设施资料。
7.1.3 极址的拆迁赔偿情况
应说明极址范围内已有设施和拆迁赔偿情况。 7.1.4 接地极引线条件
说明接地极线路引接至接地极的条件。 7.1.5 极址水文气象条件
说明极址的洪水位或内涝水位情况,对洪水淹没或内涝进行分析论述。 7.1.6 极址工程地质
说明极址区域地质、区域构造情况,根据极址及附近地区的地质情况,初步判定极址土壤电阻率。
7.1.7 极址环境
说明极址所在区域环境情况,作出环境初步分析。 7.1.8 施工条件
说明极址的施工条件。
7.1.9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7.1.10 极址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地理位置
*接地极线路长度
*地形地貌(土地使用情况) *交通条件 *拆迁赔偿情况 *环境情况 *施工条件 7.1.11 结论
提出推荐方案,并对推荐理由作简要论述。 7.1.12 收集资料情况和必要的协议
(1)说明与有关单位收集资料和协商的情况:规划、土地、环保等部门。 (2)当取得有关方面协议时,应作为附件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 7.1.13 勘测要求
对各极址方案应测量出1:2000 的地形图。 7.2 工程设想
简要说明接地极材料、型式、布置方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工程投资估算等。 8 接地极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想 8.1 线路路径方案
8.1.1 经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和协议情况,结合极址选择情况,针对每一极址,提出两个以上可比的路径方案。明确线路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己有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重点了解与现有线路的交叉关系。 8.1.2 路径方案概述
包括各方案所经市、县名称,沿线自然条件(海拔高程、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含河流)、地质条件(含矿产分布)、交通条件、城镇规划、重要设施(含军事设施)、自然
23
保护区、环境特点和重要交叉跨越等。
8.1.3 各方案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分析。
8.1.4 各方案林木砍伐和拆迁简要情况及环境保护初步分析。 8.1.5 对比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说明各方案路径长度、地形比例、曲折系数等技术条件、主要材料耗量、投资差额等,提出推荐方案。
8.1.6 推荐路径方案描述
(1)对推荐路径方案作简要说明。
(2)说明推荐路径方案与沿线主要部门原则协议情况。 8.2 工程设想
8.2.1 推荐路径方案主要设计气象条件 (1)设计最大风速情况。
(2)设计覆冰情况,有无重冰区。 (3)对特殊气象区需较详细论证。 8.2.2 线路导地线型式
(1)根据系统要求的输送容量及沿线海拔、冰区划分、大气腐蚀等,推荐选定的导线型号。
(2)根据导地线配合、地线热稳定、系统通信等要求,推荐地线型号。 (3)列出推荐的导地线机械电气特性。 8.2.3 绝缘配置
确定绝缘配置原则,推荐选择绝缘子型式及片数。 8.2.4 线路主要杆塔和基础型式
(1)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全线杆塔塔型规划并提出杆塔主要型式。 (2)结合工程特点和沿线主要地质情况,提出推荐的主要基础型式。 8.2.5 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分析。 9 节能措施分析
9.1 系统节能分析 9.1.1 系统方案合理
推荐方案可降低系统供电损耗,可节约电量。
9.1.2 导线截面选择合理能够满足本期及远景潮流输送要求。
9.1.3 合理配置无功装置,优化全网电能损耗,为调度优化运行创造条件。 9.2 换流站节能分析
9.2.1 设备选用低损耗情况。 9.2.2 站内建购筑物节能措施。 9.3 线路节能分析
9.3.1 线路架设方式选择。 9.3.2 导线材质选择。
9.3.3 导线分裂根数和间距的选择合理。 9.3.4 采用节能金具。 10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10.1 投资估算执行《电力工业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等文件的规定,并应满足以下条款要求。
10.2 根据推荐方案和工程设想的主要技术原则编制直流项目的投资估算,其内容深度应满足技经专业审查的要求,即估算应编制到表三深度并出版。估算应包括造价水平分析,应满足限额设计控制指标的要求,同时应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直流设备应遵照鼓励国产化的原则确定国产化比例及价格,土地征用和拆迁赔偿等费用应有费用计列依据。基本预备费、线路工程长度裕度、设备材料价格、生活福利工程应满足政府核准要求;并计列项目核准必
24
需完成的支持性文件的相关费用。
10.3 编制说明应包括估算编制的主要原则和依据,采用的定额、指标以及主要设备、材料价格来源等。
10.4 估算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工程规模的简述、估算编制说明、估算造价分析、总估算表(表一)、专业汇总估算表(表二)、单位工程估算表(表三)、其他费用计算表(表四)、本体和场地清理分开计列、编制年价差计算表、调试费计算表、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表及勘测设计费计算表等。同时需出版主要设备材料价格表。
10.5 如工程需进口设备或材料,应说明直流输变电工程所用外汇额度、汇率及其使用范围,并出版相应的进口费用表。
10.6 应提供推荐方案和对比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应将直流输变电工程投资估算与已建直流工程的造价、限额设计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影响造价的主要因素,并有相应的对比分析表。换流站大件设备的运输措施费应有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和有资质的运输咨询部门的咨询意见为费用计算依据。
10.7 经济评价工作执行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和规定,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0.7.1 应说明直流输变电工程资金来源、资本金比例、币种、利率、宽限期、其他相关费用、还款方式及还款年限。
10.7.2 财务评价取用的有关的原始数据应有依据,根据直流输电工程的特点,按照输电工程输送电量计算输送电量的单位电量承担费用,并根据电源上网电价和受电地区可接受电价进行电价竞争力的经济分析。
10.7.3 收益和债务偿还分析应按计算期、还贷期和还贷后三个阶段分别说明。
10.7.4 主要经济评价指标及简要说明应有下列内容: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资本金)及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资本金净利润率、输送单位电量承担费用。 10.7.5 当有多种投融资条件时,应对投融资成本进行经济比较,选择条件优惠的贷款。 10.7.6 应做敏感性分析及说明。 10.7.7 应有综合经济评价结论。
图纸
一般提供下表所示设计图纸: 序号 图纸名称 1 现状电网地理接线图 2 工程投产年电网地理接线图 3 远景年电网规划图 4 通信通道组织图 5 变电站(串补站、换流站)地理位置图 6 站区总体规划图(带地形、进站道路引接、进出线建设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7 总平面布置图 8 电气主接线图 9 线路路径方案图 10 大跨越路径方案图 11 大跨越平断面图 12 杆塔和基础型式图 图纸深度要求: (l)现状电网地理接线图。应表示与本变电站相关地区现有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2)工程投产年电网地理接线图。应表示与本变电站相关地区在本期工程接入系统后电
25
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3)远景年电网规划图。应表示与本变电站相关地区规划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4)通信通道组织图。应表示与本工程有关的通道安排。
(5)变电站(串补站、换流站)地理位置图1:50000~l:100000(包括不同方案)。应表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重点示意本变电站、串补站、换流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变电站、串补站、换流站出线走廊。
(6)站区总体规划图1:2000~1:10000(包括不同方案)。应表明站址位置、道路引接、给排水设施、进出线方向、站区用地范围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7)总平面布置图(含电气总平面)1:2000(包括不同方案)。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主要建构筑物、道路及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等。
(8)电气主接线图。表明本、远期电气接线,对本工程及预留扩建加以区别。
(9)路径方案图。应在1:50000~l:100000地形图上表示路径,重点情况加以注明。宜用卫片图。
(10)大跨越路径方案图。应对重点情况加以说明。 (11)大跨越平断面图。
(12)杆塔和基础型式图。应表明线路使用的主要杆塔和基础型式。 有关协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需取得乡县级以上的规划、土地协议。跨越林地等的协议证明。视工程具体情况落实地质、地震、矿产、文物、电信、军事、民用航空、航道、公路、铁路、石油天然气、草原行政、林业行政、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河道、水利等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及供水协议。 附则
1.1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研究起草。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刘开俊、宋璇坤、邵岚、陈志蓉、王静、方静、苗桂良、宋大纲、葛旭波。
1.2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同时废止原《220kV输变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国家电网计[2003]249号)。
1.3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解释。
2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