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说明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进出线方向和布置,进站道路的引接和长度,对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和竖向布置方式的设想,场地设计标高的选择,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预估站区围墙内占地面积和本工程共需征地面积。 5.6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1)说明全站主要建(构)筑物的设想,预估全站总建筑面积。 (2)简述主要建(构)筑物的结构型式的设想。 (3)简述地基处理方案的设想。 (4)建构筑物应考虑节能措施。 5.7 供排水系统
简述变电站供排水、的设想和设计原则。 5.8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提出站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设想和设计原则。 5.9 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提出站区主要建、构筑物的消防设想和设计原则。 6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想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应重点解决线路路径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应选择2~3个可行的线路路径,并提出推荐路径方案。 6.1 系统概况
6.1.1 简述近期电力网络结构,明确线路起迄点及中间落点的位置、输电容量、电压等级、回路数、导线截面及是否需要预留其它线路通道等。根据电网规划,线路路径要兼顾将来中间线路破口。
6.1.2 说明变电站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已建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远近期过渡方案。 6.2 线路路径方案
6.2.1 经室内选线、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和协议情况,提出两个以上可比的路径方案。明确线路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己有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重点了解与现有线路的交叉关系。
6.2.2 路径方案概述
包括各方案所经市、县名称,沿线自然条件(海拔高程、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含河流,包括雷电活动,微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含矿产分布)、交通条件、城镇规划、重要设施(含军事设施)、自然保护区、环境特点和重要交叉跨越等。 6.2.3 各方案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分析。
6.2.4 各方案林木砍伐和拆迁简要情况及对环境影响的初步分析。对跨越树木的应取得林业部门关于树高的证明,跨越苗圃,经济林的应取得相关协议。 6.2.5 同一方向线路,需对采用同塔双回路、多回路进行论述。
6.2.6 根据系统规划或走廊情况(高海拔、重冰区)论述采用紧凑型线路的可行性。 6.2.7 对比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说明各方案路径长度、地形比例、曲折系数、房屋拆迁量、节能降耗效益等技术条件、主要材料耗量、投资差额等,并列表进行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
6.2.8 推荐路径方案描述
(1)对推荐路径方案作简要说明。
(2)说明推荐路径方案与沿线主要部门原则协议情况。
6.2.9 必要时,各路径方案优化应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影像,对路径走廊中的城镇、河流、森林、农田等进行数字化的表述。[蒋2] 6.3 工程设想
6.3.1 推荐路径方案主要设计气象条件 (1)设计最大风速情况。
11
(2)设计覆冰情况,有无重冰区。
(3)对特殊气象区需较详细调查、论证。 6.3.2 线路导地线型式
(1)根据系统要求的输送容量及沿线海拔、冰区划分、大气腐蚀等,推荐选定的导线型号。
(2)根据导地线配合、地线热稳定、系统通信等要求,推荐地线型号。 (3)列出推荐的导地线机械电气特性,防震、防舞措施。 6.3.3 绝缘配置
确定绝缘配置原则,推荐选择绝缘子型式及片数,防污设计。 6.3.4 线路主要杆塔和基础型式
(1)结合工程特点,可应用计算机自动优化排位技术[蒋3] ,进行全线杆塔塔型规划并提出杆塔主要型式。
(2)结合工程特点和沿线主要地质情况,提出推荐的主要基础型式。 (3)提出特殊气象区的杆塔型式论证情况。 6.3.5 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分析。 7 大跨越选点及工程设想
7.1 跨越点位置和跨越方式
跨越位置选择应重点解决跨越位置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 7.1.1 基本规定
(1)跨越点位置选择过程概述。
(2)每个工程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比的跨越点位置方案。 (3)以每个跨越点位置和跨越方式为单元,进行有关方面的论述。 7.1.2 跨越点位置概况
各方案所经市、县名称,沿线自然条件(海拔高程、地形、地质、水文、城镇规划、自然保护区、军事设施、矿藏分布、环境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7.1.3 跨越点位置工程地质
说明跨越点位置区域地质、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确定地震基本烈度。说明跨越点位置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岩土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确定地基类型。了解跨越点位置及附近地区的不良地质现象,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7.1.4 跨越点工程水文条件及防洪影响评价情况
说明河道河床条件,岸线稳定情况,设计水位及堤防情况,对防洪影响情况作出初步判断,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或结论意见。
7.1.5 根据地形、地质、通航、施工和运行条件等确定跨越方式、档距、塔高;并根据系统规划确定回路数及投资估算。
7.1.6各方案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分析。
7.1.7 各方案林木砍伐和拆迁简要情况及环境保护初步分析。 7.2 对比选方案进行技术、节能、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结合路经方案,说明各方案技术条件、主要材料耗量、投资差额等,并列表进行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并对推荐理由作简要论述。 7.2.1 推荐路径方案描述
7.2.2 对推荐跨越点位置方案作简要说明。
7.2.3 说明推荐跨越点位置方案与沿线县市以上规划、国土、航道、水利、林业等或政府主要部门原则协议情况。 7.3 工程设想
7.3.1 推荐路径方案主要设计气象条件 (1)设计最大风速情况。
12
(2)设计覆冰情况,有无重冰区。 7.3.2 导地线型式
7.3.3 根据系统要求的输送容量及工程海拔、冰区划分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选定的导线型号。
7.3.4 根据导地线配合、地线热稳定、系统通信等要求,推荐地线型号。 7.3.5 列出推荐的导地线机械电气特性。 7.3.6 导、地线防振、防舞措施。 7.3.7 绝缘子和金具型式。 7.3.8 防雷、接地方案。 7.3.9 杆塔和基础型式
(1)塔高和塔头布置选择。
(2)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确定铁塔型式及所选材质。 (3)结合工程特点和地质水文情况,提出推荐的基础型式。 7.3.10 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分析。 8 节能措施分析
8.1 系统节能分析 8.1.1 系统方案合理
推荐方案可降低系统供电损耗,可节约电量。
8.1.2 导线截面选择合理能够满足本期及远景潮流输送要求。
8.1.3 合理配置无功装置,优化全网电能损耗,为调度优化运行创造条件。 8.2 变电节能分析
8.2.1 设备选用低损耗情况。
8.2.2 站内建购筑物节能措施。 8.3 线路节能分析
8.3.1 线路架设方式选择。 8.3.2 导线材质选择。
8.3.3 导线分裂根数和间距的选择合理。 8.3.4 采用节能金具。 9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9.1 投资估算执行《电力工业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等文件的规定,并应满足以下条款要求。
9.2 根据推荐方案和工程设想的主要技术原则编制输变电工程投资估算,其内容深度应满足技经专业审查的要求,即估算应编制到表三深度并出版。估算应包括造价水平分析,应满足限额设计控制指标的要求。同时应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土地征用和拆迁赔偿等费用应有费用计列依据;基本预备费、线路工程长度裕度、设备材料价格、生活福利工程应满足政府核准要求;并计列项目核准必需完成的支持性文件的相关费用。
9.3 编制说明应包括估算编制的主要原则和依据,采用的定额、指标以及主要设备、材料价格来源等。
9.4 估算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工程规模的简述、估算编制说明、估算造价分析、总估算表(表一)、专业汇总估算表(表二)、单位工程估算表(表三)、其他费用计算表(表四)、本体和场地清理分开计列、编制年价差计算表、调试费计算表、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表及勘测设计费计算表等。同时需出版主要设备材料价格表。
9.5 如工程需进口设备或材料,应说明输变电工程所用外汇额度、汇率、用途及其使用范围,并出版相应的进口费用表。
9.6 应提供推荐方案和对比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应将输变电工程投资估算与同类工程造价、限额设计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影响造价的主要因素,并有相应的对比分析表。 9.7 经济评价工作执行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和规定,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3
9.7.1 应说明输变电工程资金来源、资本金比例、币种、利率、宽限期、其他相关费用、还款方式及还款年限。
9.7.2 财务评价采用的有关的原始数据应有依据。
9.7.3 收益和债务偿还分析应按计算期、还贷期和还贷后三个阶段分别说明。
9.7.4 主要经济评价指标及简要说明应有下列内容: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资本金)及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资本金净利润率;偿还贷款的收入来源。 9.7.5 当有多种投融资条件时,应对投融资成本进行经济比较,选择条件优惠的贷款。 9.7.6 敏感性分析及说明。 9.7.7 综合经济评价结论。 直流工程 1 工程概况
1.1 设计依据
(1)说明工作任务的依据,经批准或上报的前期工作审查文件或指导性文件。 (2)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重要文件。
(3)与委托方签订的设计咨询合同及项目法人对本项目的要求。 1.2 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概况,电网规划情况及前期工作情况。 1.3 设计水平年
根据电力发展规划合理选定工程设计水平年及远景水平年。远景水平年用于校核分析,应取设计水平年后10~15年的某一年。 1.4 主要设计原则
(1)根据电力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建设条件等提出本项目的设计特点和相应的措施。
(2)简述各专业的主要设计原则和设计指导思想。 (3)采用新技术及标准化情况。 1.5 设计范围及配合分工
(1)说明本设计应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2)说明与外部协作项目,以及设计的分工界限。
(3)对扩建、改建工程,说明原有工程情况与本期建设的衔接和配合。 2 电力系统一次
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节能等综合比较,提出推荐方案,确定合理的工程规模和投产年限。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对有关的电气设备参数提出要求。 2.1 电力系统概况 2.1.l 电力系统现况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电网的区域范围;全社会、全网(或统调)口径的发电设备总规模;电源结构、发电量;全社会、全网(或统调)口径用电量、最高负荷;与周边电网的送受电情况;主网架结构、与周边电网的联系及其主要特点;33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输变电设备总规模,主要在建输变电工程情况;电网主网架结构及与周边电网的联系;电网存在主要问题。
2.1.2 负荷预测
介绍与本工程有关区域(或省)电力(或电网)发展规划的负荷预测结果,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和用电增长情况,提出与本工程有关电网的全社会、全网(或统调)负荷预测水平, 包括区域(或省)和分地区(供电区或行政区)过去5年及规划期内逐年(或水平年)的电量及电力负荷,分析提出与本工程有关电网设计水平年及远景水平年的负荷特性。 2.1.3 电源建设安排
根据经评审过的相关规划设计成果,参照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电网的装机安排,列出主要电厂装机规模、进度和机组退役计划表。
14
2.1.4 电力电量平衡
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电网的全网、分省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及分析。必要时对直流工程起、落点近区电网进行分地区逐年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及分析。 2.1.5 电网建设规划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电网规划。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根据电网规划和电力、电量平衡结果,说明本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节能降耗效益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本工程的合理建设时机。 2.3 系统方案论证
2.3.1 送电容量及起、落点分析
根据电网规划、送受端网络特点及电力平衡结果,分析本工程送电容量及直流输电起、落点区域范围,结合规划选站、选线分析起、落点方案。 2.3.2 直流输电电压等级及导线截面
根据输电容量及输电距离对直流输电电压等级及导线截面进行多方案节能、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2.4 换流站接入系统方案
根据电网规划及现有网络特点,对送、受端换流站拟定2个及以上接入系统方案(包括换流站与变电站合建方案)。对不同接入系统方案进行必要的潮流、稳定、短路电气计算和分析,节能降耗效益分析,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对远景水平年接入系统方案进行展望及必要的敏感性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2.5 电气计算 2.5.1 潮流计算
根据电力系统有关规定,进行典型正常及故障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列出直流工程交流侧正常及“N-1”运行方式的电压波动范围。 2.5.2 稳定计算
进行相关故障运行方式下的稳定计算,必要时,进行严重故障条件下的稳定校核,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列出事故后直流工程交流侧电压恢复范围及频率波动范围,并对直流双级闭所进行分析计算,提出保证系统稳定的措施建议。必要时对交流系统严重故障下的系统稳定水平进行计算分析。在计算时应正确模拟直流系统的特性,尤其是控制系统的参数。 2.5.3 短路电流计算
(1)针对工程投运水平年,计算不同运行方式下两端换流站交流母线的最小短路容量,以分析交流系统强弱对直流系统影响。
(2)计算远景水平年换流站交流母线最大运行方式下三相和单相短路电流,若系统短路电流水平过大而引起新增断路器设备选择有困难或需要大量更换现有断路器时,宜提出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
2.5.4 工频过电压和潜供电流计算
对于推荐方案,按设计水平年进行工频过电压、潜供电流计算,提出限制措施。 2.6 换流站无功配置研究
(1)进行两端换流站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无功消耗计算。
(2)进行两端换流站近区电网的无功平衡计算和分析,提出交流系统提供和吸收无功功率的能力。
(3)进行两端换流站无功平衡和无功补偿容量计算,提出换流站需要安装的容性和感性无功补偿总容量。
(4)结合系统要求及本站具体条件,提出换流站采用的无功补偿装置型式意见。
(5)结合投切无功分组电压波动计算,提出两端换流站容性无功分组大组及小组容量的要求。
2.7 直流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