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在仰卧位时,是腹膜腔最低位,腹膜腔内液体常积于此。
直肠膀胱陷凹(rectovesical pouch): 约在直肠的中、下1/3交界处,覆盖在直肠前壁的腹膜向前反折,在男性,移行于膀胱的脏腹膜,在直肠和膀胱之间形成直肠膀胱陷凹,陷凹的底距肛门约7.5cm。在坐位或半坐位时,直肠膀胱陷凹是男性腹膜腔的最低处,在腹膜腔积液时,液体可积聚于此,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做穿刺,以引流该处的积液。故急腹症或腹、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宜采取半卧位。在该陷凹的两侧有直肠膀胱襞,男性的输尿管和输精管在其深面的前部行向膀胱底。
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 Douglas腔: 在女性,腹膜从直肠前壁向前下,达阴道穹的后方,向上盖于子宫颈和子宫体的背面,在直肠和子宫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该陷凹较深,又称为Douglas腔,陷凹的底距肛门约5.5cm。在坐位或半坐位时,直肠子宫陷凹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处,在腹膜腔积液时,液体可积聚于此,临床上可经阴道穹后部作穿刺,以引流该处的积液。故急腹症或腹、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宜采取半卧位。在直肠子宫陷凹的两侧有直肠子宫襞,其深层即为骶子宫韧带。
腔静脉窦(Sinus of vena cava): 位于右心房的后部,内壁光滑,无肌性隆起,内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心卵圆孔(fossa ovalis):
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室上嵴(supraventricular crest):右心室腔被一弓形肌性隆起,即室上嵴. 室上嵴把右心室分成后下方的流入道(窦部)和前上方的流出道(漏斗部)两部份。
隔缘肉柱(septomarginal trabecula ):又名节制索(moderator band):
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valve complex):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动脉圆锥(conus arteriosus):
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从掌浅弓上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侧动脉。
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从弓上发出三条掌心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危险三角(Dangerous triangle):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
静脉角(venous angle):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
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胸导管注入左侧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注入右侧静脉角。
心包横窦(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心包斜窦(oblique pericardial sinus);心包前下窦(anterior inferior sinus of pericardial):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
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
板障静脉(diploic vein):为藏于颅盖骨松质中的特殊静脉,扁平无静脉瓣,借导血管外连头皮静脉,内连硬脑膜窦,是颅内、外静脉间的重要交通途径。 胸导管(thorac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称乳糜池,常位于第1腰椎体的前方,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成。
Virchow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内囊(internal capsule):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在延髓腹侧面的椎体下端,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到脊髓对侧下行,在延髓表面形成斜行的纤维束,使前正中裂变得不规则,称为锥体交叉。 下腹下丛: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两侧海绵窦接横支相连;窦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内至上而下有动眼、滑车、三叉神经的分支眼N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大脑动脉环/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咬肌间隙:
腮
腺
床
:
导血管:是贯穿颅骨直接连接颅内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的血管,是颅外感染向 颅内蔓延的直接通到。
帽状腱膜(epicanial aponeurosis):
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介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内有甲状腺峡,脂肪结缔组织和甲状腺下静脉,下半部偶可出现甲状腺最下动脉、胸腺上端、左头臂静脉、头臂干等。气管切开时要注意误伤及上述结构。气管前间隙向下通上纵隔。
椎前间隙(prevertebral 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颈部脊柱之间。颈椎结核脓肿时,脓液多积于此间隙,并可向下蔓延至纵隔,向两侧至颈侧部,或穿破椎前层至咽后间隙。
封套筋膜(investing fascia):即颈深筋膜的浅层深,封闭着全部颈项部。它分为两层,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舌骨下肌群,并构成其肌鞘;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鞘。上方附着于颈部上界各结构,并延续为腮腺咬肌筋膜,下部附着于颈部下界各结构。
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椎动脉三角(vertebral artery triangle): 位于外侧的前斜角肌、内侧的颈长肌和下方的锁骨下动脉之间。三角浅层有甲状颈干、迷走神经和交感干、颈胸神经节等,深层有椎动、静脉,椎静脉多在椎动脉的前外侧。
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 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川大学解剖学名称解释总结(完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