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阔筋膜张肌,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离,下端附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头和膝关节关节囊下部。临床常用作修补体壁缺损、薄弱部位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材料。
跟腱:位于距小腿关节的后方,是小腿后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共同汇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肌腱,此腱止跟骨结节。
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指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咽峡(Angina) --是口腔与口咽部交通的门户,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所围成。
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下1/3交界处,上有一纵行皱襞,纵襞下端有一突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人肝门的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以及包绕这些结构的结缔组织共同构成一条索状结构,称肝蒂。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Vater壶腹: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胰壶腹括约肌(sphincter of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 )(Oddi括约肌):是位于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 是由肝总管及胰管末段的平滑肌与肝胰壶腹括约肌统称Oddi括约肌; 功能:调节胆汁分泌。 肝门(Hepatic portal ):肝的脏面中部有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介于方叶和尾叶之间的横沟称肝门,内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出入。又称第一肝门。
回盲瓣Ileocecal valve :指在盲肠与回肠相通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和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的作用.
齿状线Dentate line : 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
的游离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叫做齿状线。齿状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直肠的外胚叶交接的地方,上下组织构造不同,85%以上的肛门直肠疾病都可以发生在齿状线附近,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肌层,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构成肛直肠环。此环有控制排便的用。
胆囊三角(cystic triangle)/calot三角 :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三角形区域,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第二肝门: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
十二指肠悬韧带Duodenum suspensory ligament/Treitz韧带 :是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腹后壁上(右膈脚)的腹膜皱襞和肌组织,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临床上称其为Treitz韧带.
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症时,此处常有明显压痛与反跳痛。 咽淋巴环: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副鼻窦:
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
肺门(hilum of lung):位于肺纵隔面的中部,呈椭圆形的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又称第一肺门。 肺根(root of lung):
肺段/支气管肺段(bronchopulmonary):
胸膜:为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的浆膜,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
胸膜顶:是壁胸膜的一部分,包被在肺尖上方,高出胸廓上口,在锁骨中内1/3上方2-3cm。
胸膜腔(pleural cavity):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
肋隔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肋纵隔隐窝(costomediaphragmatic recess)
纵隔(mediastinum):
肾蒂(renal pedicle):
肾窦(renal sinus):
肾门(renal hilum):
肾盂(Pelvis):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汇合而形成,向下变细逐渐与输尿管相移行。
输尿管间襞(interureteric fold):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镜检呈苍白带,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膀胱三角(Bladder trigone): 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肿瘤、结核及炎症的好发部位。 精索(spermatic cord):
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74. 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Cooper 韧带:
盆膈(pelvic diaphragm):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所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缘 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盆膈封闭骨盆下口,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
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
网膜孔(omental foramen)/(Winslow孔即文氏孔):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进入后方的网膜囊。孔的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纳1~2个手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手术时,遇有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中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
小网膜(lesser omentum):
79. 大网膜(lesser omentum):
大网膜内含有血管、淋巴脂肪及巨噬细胞,后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网膜囊(omental bursa):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川大学解剖学名称解释总结(完结)(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