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骨髓(bone marrow):为填充于骨髓腔和松质骨网眼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婴幼儿全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为黄骨髓,不具有造血功能。 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又称Luschka 关节,由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接而形成。若过度增生、肥大,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
翼点(Pterion):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所构成的“H”形的缝的小环形区,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恰好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
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记数肋的标志。胸骨角部位又相当于左右侧主支气管分叉处,主动脉弓下缘水平,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界处,胸骨角向后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椎间孔是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是节段性脊神经出椎管,及供应椎管内软组织和骨结构血运的血管及神经分支进入椎管的门户。上下界为椎弓根,前界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面,后界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外侧缘亦构成部分椎间孔后界。 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在肱骨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及肱深动脉通过。
肱骨肌管(humeral muscular tunnel):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之间形成一个由内上向外下的围绕肱骨中份后面的螺旋型管道,即肱骨肌管或称桡神经管,由于管内有桡神经 及伴行肱深动脉所通过而得名。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压迫神经,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 尺神经沟(sulcus for ulna nerve):在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内有尺神经通过。
椎管(vertebral cannal):椎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接起来,其内部形
成一个容纳脊髓、脊髓被膜和脊神经根的骨纤维管,叫做椎管,上通过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终于骶管裂孔。椎管的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与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骶角(sacral cornu):骶管裂孔的两侧有两个向下的骨性突起,称骶角,可在体表扪及,是确定骶管裂孔的体表标志。
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以及内侧3个跖骨共同连接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两个跖骨连接构成;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足弓对足底的血管、神经有保护作用。
Chopart 关节:又名跗横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离断。
喙肩弓(coracoacromial arch):由喙突、肩峰与喙肩韧带(连于喙突与肩峰之间的三角形韧带)构成,形成“喙肩弓”横跨于肩关节上方,能防止肱骨头向上内方脱位。
跗趾关节:又称Lisfranc关节:由三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属于平面关节,可做轻微滑动,在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之间可有轻微的屈伸运动。
膝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囊内的两条相互交叉的韧带,由滑膜覆盖,有前、后两条。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后交叉韧带起自髁间隆起的后方,斜向前上内方,附着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膝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移位;使股骨和胫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
膈
:
主
动
脉
裂
孔
(
aortic
hiatus
)
胸
肋
三
角
;
腰
肋
三
角
弓状线(arcuate line):在脐下4~5cm,由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全部转移到腹直肌的前面,从而导致腹直肌鞘后层缺如,故在腹直肌的后面脐下4~5cm处出现一个游离的弧形下缘,称为弓状线,又叫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部分腱纤维又转而向后下方移行,转折部分叫做陷窝韧带或腔隙韧带;止于耻骨梳
的部分叫做耻骨梳韧带。
联合腱(conjionted tendon):即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腹内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呈弓形跨过男性的精索或者女性的子宫圆韧带后移形为腱膜,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后方恰好与腹横肌的腱膜汇合,共同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形成联合腱。
腹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于中线处彼此汇合、交织而成,上宽下窄,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上缘。白线的中部有圆形呈腱性的脐环,胎儿时为脐血管通过处。
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由第一肋上面与前、中斜角肌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梨状肌上孔/下孔:
坐骨大孔(greater sciatic foramen):由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与坐骨大切迹所围成的孔,称坐骨大孔,由于梨状肌的通过,又被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坐骨大孔内有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是臀部与盆腔的通道。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由腹股沟韧带下缘、缝匠肌内侧缘和长收肌的内侧缘共同围成的底朝向上、尖朝向下的倒三角形,下角续收肌管。该三角的后壁自外向内依次为:骼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股神经及其分支;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及淋巴结和脂肪等。
腋窝(axillary fossa):为位于胸外侧壁与臂上部内侧之间的锥形腔隙,上肢的血管、神经等由此通过,腋窝有顶、底和四个壁。顶即上口,由锁骨中1/3段、肩胛骨的上缘和第一肋外缘围成的三角形间隙,向上与颈部相通;腋动、静脉和臂丛等即经此口与颈根部的锁骨下动脉、静脉和神经等相延续;底由腋筋膜、浅筋膜和皮肤封闭;前壁有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及锁胸
筋膜;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内侧壁为上4位肋骨、肋间肌和前锯肌;外侧壁为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腋窝内除了有腋部血管和臂丛及其分支以外,还有大量的脂肪、淋巴结和淋巴管等。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肌腱袖 /肩袖(muscle tendinous cuff/):
收肌腱裂孔(adductor tendinous opening):大收肌除止于股骨粗线外,还有一个腱向下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形成裂孔称收肌腱裂孔,内有股血管通过。
鼻烟窝(anatomical snuffbox):为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拇指充分外展并后伸时尤为明显,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 髂胫束 (iliotibial tract): 阔筋膜的外侧部分,因有阔筋膜张肌的腱纤维编入而特别加厚,称扁带状,称髂胫束;起自髂嵴前份,上部分为两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川大学解剖学名称解释总结(完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