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高中17.48万人,大专及以上12.07万人,初中以上人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57%,大专及以上人占12%。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二)就业总量
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占50.88%,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乡村37943万人,占49.12%。2010-2014年,共增加就业人数1148万人,平均每年新增287万人。
(三)就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10-201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34.6%提高到40.6%,从业人员达到31364万人;第二产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9.7%,从业人员达到23099万人;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36.7%下降到29.5%,从业人员为22790万人。从城乡结构来看,2010-2014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54.42%下降到49.12%。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2010-2014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204.1万人,为6312.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6328.3万人,为16866.7万人;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就业率
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的急剧上升。
2010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为全年目标1000万人的13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0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与2010年基本持平。
(五)居民收入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0-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109.4元增长到29381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919元增长到9892元,增长67%。
二、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和农业人口过多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问题。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中国自然也不是例外。长期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不断地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在所有农村劳动力中有1/3是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的市场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既遵循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来讲,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转移增速快、规模大;2、年龄构成轻:3、文化素质增强;4、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流向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5、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6、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兼业性;7、组织性增强;8、区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无序性、盲目性。由于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畅通,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无序性和盲目性,到最后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民分散外出务工,在外地就业也得不到保障。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就业面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与“劳动技能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3.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农民工侵权事件常有发生,这都是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一种侵
7
害。4.农民外出务工时子女教育受到影响。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上单一,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5.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工作不稳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一些苦、累、脏、危险的工作,而且工作时间超出正常上班时间,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工作量大,有时没工作,工作的不稳定性致使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发展已具备很多有利因素,但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改变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数量上的比例,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逐步向市民转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随着互联网发展,隐性就业人员逐渐涌现
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人群对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他们不再一味涌向企事业单位,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开网店、做自由撰稿人、全职家教等非传统的就业方式层出不穷,“隐性就业”人群也随之悄然升起。
隐性就业一般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就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市场多样性为隐性就业提供土壤。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们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固定的劳动合同,他们通过拆分时间,打几份零工,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但因为隐性就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等因素而新兴的一个现象,所以隐性就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社会保障等问题,都还处于模糊甚至无序的状态。主要体现在:1、隐性就业人员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由于隐性就业具有难以成立劳动关系、受民法调整的特征,当就业人员受到违约、侵权时,本由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承担劳动风险责任,而在民事关系中的责任一方是自然人个体,则无能力来承担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2、隐性就业人员无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加入到任何社会保障体制中来,一旦发生生育或遭受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无能力来维系正常工作状态时,就会陷入窘迫的、无保障的生活状态中。3、隐性就业人员档案无处安家。隐性就业的大学生由于毕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固定的劳动关系,无单位接收其档案等材料,往
8
往导致档案流失,而这势必会影响享受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服务和正常的工作调动。4、隐性就业人员心理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不高。隐性就业人员在工作和收入方面的隐蔽性、流动性、盲目性、间断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很多家长眼中被认为是游手好闲或者说是“不务正业”,给隐性就业人员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也让更多“准隐性就业者”望而却步。
(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是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2015年上半年,20-24岁大专以上文化人员(主要为近年毕业大学生)的失业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走势,到6月份已降至7.74%,比1月份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比2014年同期也下降了0.7个百分点。虽然大学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高于总体失业率2个多百分点。从7月起,新毕业的学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的失业率将会转降为升。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不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不仅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而且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第二,求职者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长大后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第三,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近几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为了子女教育需要承
9
担高额的投资成本,而当大学教育投资如果不能获得合适的预期回报时,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就会面临经济和心里的双重压力。如果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规模持续增大,那么这种影响将可能大到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这部分人的就业情况,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四)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就业形势严峻 以东北地区为例,2015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较为明显,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固然与人们的就业观念有关,更与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偏重于资源型、装备制造型有关。华北也有一些省会城市,要么经济结构偏重于资源型,要么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其失业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左右。例如,山东省是我国对日及对韩贸易的主要省份,受到韩国及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山东省内许多企业面临出口订单减少,出口贸易量下滑的情况,由此导致企业开工率不足,利润下滑甚至裁员等现象的出现。
三、 我国的就业制度
(一) 我国的户籍制度
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对公民身份的一种不公平的等级界定,带有一定的歧视性,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初始条件方面的不公平,尤其对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工的影响巨大。户籍制度是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石之一,是一个制度群,除了管理人口和户口登记、迁移的职能外,还与相关的福利政策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主要表现在教育、补贴、劳保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待遇存在着极大差别,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十分不利于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
(二)企业工会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工会制度发展不健全,不能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职工是维权的对象,工会是维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