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有朱熹、陆象山。
[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77.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
78. 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 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
79. 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到达泉州,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除了传教士,还有来自威尼斯的商人,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被任命为扬州官员,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80. 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教士,明朝以利马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
仁最为著名。
81. 明朝——朱元璋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 82. 元朝杂剧剧本的创作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
83. 王学由明代王阳明所开创。理学在南宋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前者重理,后者重心。
84. 明朝代表作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号霞客)《徐霞客游
记》、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朱载堉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85. “清朝三先生”是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文字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86. 清朝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因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87. 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88. 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89. 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 90.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 91. 我国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
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shǔ子等。 92. 二十四节气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93.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94. 历代的农书有: 汉崔实《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95. 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
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③“荒政”思想。 96. 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 97. 市商贸易的方式有三种:农商经营、行商经营、坐商经营。
· 6 ·
98. 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伏羲发明了渔网;我国手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 99.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100.饮食文化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10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10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103.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104.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缞cuī、齐缞cuī 、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缞cuī:形声,从糸( mì),衰声。本义:古代丧服,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亦作?衰?。 如:缞斩(下边缘不缉缝的丧服。同斩衰);缞墨(将丧服染成黑色)
緦 sī:细的麻布。缌麻服(古代一种丧服,死者远亲穿用)
105.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106.交通行旅行业的的习俗传承有:
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07.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108.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109.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礼仪。
110.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称家庭共同体,其文化功能有: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 111.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有:
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112.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
a首先是其应用性,b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c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113.中医“四诊”技术即——望、闻、问、切。 114.医药学专著有: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 皇甫谧mì的《针炙甲乙经》,是我国针炙学的第一部专著。 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当时方剂的盛况。 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115.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116.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
李时珍完成伟大著作《本草纲目》。
117.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118.宗法制的特点在于,a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b另一方面又用自然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
关系的发展。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
· 7 ·
119.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
现者。
120.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121.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 122.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
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九品中正制”。
123.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展,人们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
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124.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125.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
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
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126.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分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127.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 其表现有:传统礼俗的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
128.礼仪原则是礼制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
五伦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9.古代国家五礼即:吉、凶、宾、军、嘉;
《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130.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 13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13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133.“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
其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34.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
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 135.“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136.“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 《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 荀子有“知轻行重”说; 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137.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通过道德实践,使道德修养“达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境界。
138.中国古代的宗教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139.道教的信仰特征是:
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级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140.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著有《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 《神仙服食药方》,都是药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 141.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8 ·
佛教由公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实现成佛为最终目的。
142.从魏晋开始,佛教的主流是宣传以“空”为中心的般若学。
143.禅宗以性净自悟为宗旨,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
综合。
144.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 145.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 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具有宗教色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 [谶chèn: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146.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
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是“存天理,灭人欲”。 147.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孟子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48.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149.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在孟子的四母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形成了五母德。 150.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
151.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众多。 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 15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有: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153.《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154.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155.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存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诗经》所创造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
156.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 9 ·
文化色彩。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
157.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 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 词的前身是唐代民间配乐歌唱的曲子词;
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两朝,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戏曲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
158.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159.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 唐代中国画的代表作有: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张萱的《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周昉fǎng的《簪花仕女图》,
王维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 [虢 guó:周朝国名。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后来迁到河南陕县东南。东虢在今河南郑州西北。] 160.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作。 161.中国画的特点:
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162.建筑的特点: ① 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② 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③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163.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有: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 164.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有: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165.我国的五大语系是: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166.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
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赣gàn江,水名,在江西。江西的别称。 〈古〉又同‘贡’gòng] 167.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68.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 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
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 现在称为“普通话”。 169.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称为域外方言。
日本文字是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170.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171.古人对汉字起源的神化传说有:文字神赐说和圣人造字说。
· 1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