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司马列门为宫殿正门,门外即大街。在听政门至显阳门之间东侧为中央政府台省所在,例如纳言闼、尚书台、内医署和谒者、节符、御史三台阁及丞相诸曹。南出司马道,道路两旁有相国府、御史大夫府、少府卿寺、奉常寺、大农寺、太仆卿寺、中尉寺等。听政殿后为后宫掖庭,是曹操起居之所。宫殿区之东为戚里,《魏都赋》云“亦有戚里,填宫之东”,为宗室外戚贵族所居。
宫殿区以西为铜雀园,是王家囿苑。园内西城垣中部偏北,“因城为基”,修筑了铜雀(中)、金虎(南)、冰井(北)三台。铜雀台筑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高10丈,有屋101间。金虎台筑于建安十八年,高8丈,有屋109间。冰井台筑于建安十九年(214年),高8丈,有屋145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15丈,藏冰及石墨(煤),又有粟窖、盐窖,以备不虞。三台皆砖甃,相去各60步,上有阁道(即浮桥)相连,施则三台相通,撤则各自悬绳,壁垒森严。三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水经注》),建筑十分雄伟,正如《魏都赋》所谓“三台列峙以峥嵘”,“拟华山之削成”。据张载注记载,国家最大的“土藏库在西城下,有屋一百七十四间,尔雅曰,秋为白藏,因以为名也。”此外,园内西偏还有武库,马厩和粮仓等。
东西大道以南为邺北城的南半部,有南北向的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由南门永阳门北通宫城端门和文昌殿,东面一条干道由广阳门北通官署中心司马门,西面一条干道由凤阳门北通铜雀园。在东西南北城门中心有赤阙、黑阙两座,为“最是其通街也”,亦即城市的中心。
21
三条干道的左右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坊。《魏都赋》云:“其闾阎长寿、吉阳、永平、思忠,亦有戚里,填宫之东。”据张载注,长寿、吉阳二里在宫东,当与戚里相近。则永平、思忠二里可能在城南半部的居民区,确址无考。坊里间“街衢辐辏”,设有三市,进行贸易。《魏都赋》云:“廓三市而开廛,籍平逵而九达,班列肆以兼罗,设阛阓以襟带,济有无之常偏,距日中而毕会。”“百隧毂击,连轸万贯,凭轼捶马,袖幕纷半。”“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筭。”商业十分繁荣,百货纷陈,互通有无。四方土产,均集于此。有“真定之梨,故安之栗,醇酎中山,流湎千日,淇洹之笋,信都之枣,雍丘之梁,清流之稻,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若此之属,繁富伙够。”还有制造各种器物的手工业作坊,“器用周而长务,物背空窳而就攻”。城内还营建了宫邸客馆,接待四夷使臣和公私旅客,故“金石丝竹”、“清讴微吟”,丰富了邺都文化的内容,原来从曹操时代开始,以至整个北朝,邺都也还是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都是文学大家,在他们的创导下,四方人才,荟萃邺都,例如孔融、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晹、刘桢等,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留下了大量传世名作,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库。曹魏以后,邺都余风未散,北齐时邺下仍然是文人荟萃之地,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都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局面。
邺都城市给水来自漳水。曹操在邺城西北10里漳水作堰,名漳渠堰,引水自城西入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至文
22
昌殿前止车门下,分为南北二支,夹道而流,“支流引灌,所在通溉”,经宫东长寿、吉里两里之间,至石窦桥会合,出城注入城濠。(《魏都赋》,张载注,《水经·浊漳水注》)》《魏都赋》所云:“石杠飞梁,出探漳渠,疏通沟以滨路,罗青槐以荫涂。”为邺城内平添丰富的色彩。邺城周围也处于优美的环境。城西有玄武苑,苑内有建安十三年引漳水所凿的玄武池,原为训练水军之处,后改为风景区。苑内有鱼梁、钓台、竹林、葡萄园。城西还有灵芝园,城东有芒林园,都是王室贵族官僚宴游作乐的场所。
曹魏时邺都城内究竟有多少人口,史无明文。曹操《选举令》说:“今邺县甚大,一乡万数千户。”(《北堂书钞》卷七十七引)《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载,“文帝即王位,以邺且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如作大略估计,邺城内有二三万户的话,可视为有一二十万人口,在邺城范围之内也算是相当稠密的了。
曹魏时代邺城的规制和布局,在我国古代都城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一是首先出现在轴线和对称布局,对后代都城的规制有很大的影响。二是宫城、官署与民居截然分开,改变了过去长安、洛阳那样宫城和里坊相参,反映了当时阶级对立和封建等级意识的加强。三是宫殿官署和贵戚所居,都集中在北部,改变了“西朝后市”的传统;宫殿宫署区建筑群,结构紧凑、布局严密,进入司马门两旁为各种官署,听政殿后曹操后宫,乃按“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的。总之,曹操时邺都建制的一系列特点,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对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都有一定的影响。邺城处于平原地带,无险可
23
守,因筑三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具有象征政治威势和军事堡垒的双重作用,其渊源无疑是来自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普遍出现的坞壁庄园。因而此后都邺的后赵、前燕、东魏、北齐无不对三台进行加固和修缮。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魏。次年移都洛阳,邺为五都(与长安、劣阳、许、谯)之一。又分魏郡东部都尉置阳平郡,西部都尉为广平郡,合称三魏。三魏之地,在当时为河北平原人口最集密、经济最富庶的地位。
西晋时邺城仍为魏郡治所。惠帝时八王之乱,成都王颖据邺,后任丞相。史载:“颖悬执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咨之。”“制度一依魏武故事,乘舆服御皆迁于邺。”(《晋书·司马颖传》)俨然如建安年间的邺,成为西晋王朝实际权力中心所在。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奉惠帝讨颖,兵败,惠帝被颖俘至邺达一月之久。同年幽州都督王浚讨颖,攻人邺城,“士众暴掠,死者甚众”。但整个城市建筑尚未遭到破坏,事后一直是司马氏驻扎重兵之地。永嘉元年(307年)汲桑、石勒攻入邺城,“遂烧邺,火旬日不灭,杀士民万余人,大掠而去。”《通鉴》胡三省注云:“袁绍据邺,始营宫室,魏武帝又增而广之,至是悉为灰烬矣。”
曹操自建安九年任冀州牧开始据邺,至公元221年曹丕移都洛阳。邺成为当时北中国的实际政治中心共17年。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氏灭魏建晋,又作了陪都44年。 十六国后赵、冉魏、前燕时代的邺都(北城)
24
晋末永嘉之乱,北中国陷于一片混乱动荡之中。晋愍帝司马邺于永嘉七年(313年)四月在风雨飘落之际登上帝位,改元建兴。为避帝讳,改邺县为临漳县。这是临漳县名的始见。但实际上仅是一纸空文,因为就在同一个月内,石勒攻下了邺城,不久即以其义子石虎为魏郡太守镇邺。
后赵石勒时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但他早有重新营建邺城的意愿,因受到臣属的劝阻而作罢。以后石勒以其子石泓镇邺,修缮了三台,加强了兵备,作为都城南部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330年石勒称帝,又欲营建邺宫,因廷尉续咸、尚书令徐光切谏而止。331年秋,中山国境内山洪暴发,从太行山上漂流下来的巨木百余万株集于堂阳(今河北新河北)。石勒谓诸臣云:“诸卿知不?此非为灾也,天意欲吾营邺都耳。”于是就利用这批材木,令少府任汪,都水使者张渐监营邺宫,石勒亲自筹划,被焚毁的曹操邺宫,经过了24年以后,又初具规模。
公元334年石虎即位。次年迁都于邺,以襄国为陪都。33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邺都,进入邺都城市发展史上鼎盛时代。石虎对邺都的营建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大规模新建宫殿。他在曹操文昌殿旧基上建太武殿及东西二宫。太武殿为朝会正殿,基高2丈8尺,采济北毂城山文石为基,下有伏室(地下室),可置武士500于其中为宿卫。殿广东西75步,南北65步,“皆漆瓦、金档、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东西宫(或作东西殿、东西堂)在太武殿两侧,为寝宫便殿。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安阳的文化(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