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了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目标,同时营造了一个舒适高效的办公空间。
绿色诞生,绿色终结——2010“CIHAF中国之家”展区设计﹍﹍﹍﹍﹍﹍﹍﹍﹍﹍﹍﹍﹍﹍﹍﹍﹍﹍﹍﹍﹍﹍﹍﹍﹍﹍﹍﹍吴博,卢薇薇(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康进(中国住交会组委会)
建筑的运行能耗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在建筑全生命周期里,前期建造和后期废旧建材处置两大环节所耗费的大量资源和能源仍未受到足够重视。除了绿色运行,让建筑绿色地诞生、绿色地终结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在2010年中国住交会的“CIHAF中国之家”展区设计中,我们发挥“竹”这一原生态材料的多方面优势,充分考虑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节点构造等各个层面的问题,践行我们对建筑前期建造和后期处置的关注。
森林之星——丹麦自然中心设计﹍﹍﹍﹍﹍﹍Tue Hesselberg FOGED(丹麦EFFEKT建筑设计事务所)
由丹麦EFFEKT事务所设计的“自然中心”位于哥本哈根Hareskoven 森林的入口。本文从场地景观、内部设计、能源供给等方面说明了“自然中心”利用森林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
百年清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概览﹍﹍﹍﹍﹍﹍﹍﹍﹍﹍﹍﹍﹍﹍﹍﹍﹍﹍﹍﹍宋晔皓(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1946年梁思成先生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中国城市与建筑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谐人居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为达成培养“专业帅才”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着。此文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展开的绿色建筑研究特点,做一简略的概述以飨读者,并与国内外专注于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研究的同仁共勉。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夏季刊简介
资讯
国内外前沿报道
评论
科学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编工作﹍﹍﹍﹍﹍﹍﹍﹍﹍﹍﹍﹍﹍﹍﹍﹍﹍﹍﹍﹍特邀评论员
特约专稿
以住户为导向的高层密度可持续社区设计——香港牛头角上邨(二、三期)重建项目﹍﹍﹍﹍﹍﹍﹍﹍﹍﹍﹍﹍﹍﹍﹍﹍﹍﹍﹍刘少瑜、林萍英、张智栋(香港大学)冯宜萱、严汝洲、王国兴(香港房屋署)
香港牛头角上邨二、三期重建项目是房屋署首批由标准设计过渡至非标准设计的公屋项目,同时也是香港首个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三星级的项目。一方面,该项目在满足社会、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以住户为导向”的理念,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了从根本上改善高层密度形态下的城市气候,该项目从规划初始就引入了微气候研究,力图通过合理的被动式节能规划和设计来营造舒适的室内外微气候环境,为未来高层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模式。
学术研究
基于微气候动态信息技术的城市街区环境特征研究﹍﹍﹍﹍﹍﹍﹍﹍﹍﹍﹍﹍﹍﹍﹍﹍﹍﹍﹍﹍﹍﹍﹍﹍﹍﹍﹍﹍﹍﹍﹍﹍﹍﹍﹍﹍﹍﹍﹍﹍﹍﹍﹍﹍﹍王振、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微气候动态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时代新兴的城市气候设计和研究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绿色城市设计的进程中,研究微气候学、信息技术和建筑学三者如何整合设计的问题。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而言,基于微气候动态信息技术的城市街区形态设计,在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技术的研究发展﹍﹍﹍﹍﹍﹍﹍﹍﹍﹍﹍﹍﹍﹍﹍﹍﹍﹍﹍﹍﹍﹍﹍﹍﹍﹍﹍﹍﹍﹍﹍﹍﹍﹍﹍﹍马眷荣、同继锋、赵平、蒋荃(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闫文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评价及认证体系”课题的研究成果,明确绿色建材的概念和内涵及建材产品分类体系;详细介绍了基于绿色建材定义所制订的包含使用性、功能性、安全性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性四个系统的绿色建材产品评价体系,及四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数学模型。简要介绍了在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的部品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及典型建材产品的认证标准。
工程案例
鹿儿岛环境未来馆﹍﹍﹍﹍﹍﹍﹍﹍﹍﹍﹍﹍﹍﹍﹍﹍﹍﹍﹍﹍﹍﹍﹍吉生宽(日建设计株式会社)
这座为环境学研究以及环境保护活动而兴建的博物馆位于鹿儿岛市甲突川沿岸。基于“创造绿色”的理念,该建筑大部分为绿化所覆盖,构成了一个“绿色的地球”。我们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利用了鹿儿岛市的
自然资源,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光伏发电技术等策略使之为博物馆服务,而甲突川沿岸充足的地下水资源也为包括空调系统在内的诸多方面提供了支持。除此之外,我们使用了当地天然可再生的材料作为景观以及建筑中的木材。
万宝至马达株式会社总部大楼﹍﹍﹍﹍﹍﹍﹍﹍﹍﹍﹍﹍﹍﹍﹍﹍﹍﹍﹍﹍﹍﹍﹍﹍﹍﹍﹍﹍﹍﹍﹍﹍﹍柳井崇、佐佐木正人(日本设计株式会社),秋元孝之(日本东京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建筑工学科)
这份报告是一个实例的简要介绍。这一建筑采用了被动与主动式设计以及与建筑环境设计相结合来减少空调负荷的理念和方法。一般而言,暖通空调系统负荷是建筑物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减少这一负荷对提高建筑物的环境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工作环境质量却往往因此降低。本文介绍的是一个建筑面积为20 000㎡的低层建筑环保设计案例及其现场测定的结果。
创新工厂——尼桑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大坪泰、上口泰位、武田匡史、佐佐木正人(日本设计株式会社)
尼桑先进技术研发中心(NATC)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以“生产知识”为目标的新一代办公室提供的大型开放式工作场所。各种环境控制措施的引入为其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办公环境,并且为即将到来的环境主导的社会树立了一个引领办公室设计的可持续建筑的范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项目——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示范﹍﹍﹍﹍﹍﹍﹍﹍﹍﹍﹍﹍﹍﹍﹍﹍﹍﹍﹍﹍﹍﹍﹍﹍﹍﹍﹍﹍﹍﹍﹍﹍万丽、吴恩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穆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在乡村地区进行灾后重建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常规建材价格的飞涨,材料来源的减少,交通的闭塞,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在此背景下,在四川省会理县马鞍桥村开展了灾后重建的重建示范项目。该项目从乡村的经济等现实背景出发,运用适宜技术,旨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属于中国贫困乡村的有别于传统建造模式的可持续建造范例。同时,
项目还强调使这种经济、生态、人道的灾后重建方案能够为当地村民接受、掌握和传承。
实践探索
图书馆建筑被动式生态设计实践——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图书馆﹍﹍﹍﹍﹍李洪刚(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所),周潇儒(台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某高校图书馆设计过程为例,探讨了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如何根据建筑自身使用特点首先确立其生态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技术分析、比较及评价,得出可落实到本项目之适用生态设计措施,通过建筑创作过程的提炼与升华,最终设计出“适用、节能、美观”的建筑作品。
建筑,从“绿色”土壤中生长——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综合楼”设计﹍﹍﹍﹍﹍﹍﹍﹍﹍﹍﹍﹍﹍﹍﹍﹍﹍﹍﹍﹍﹍﹍﹍﹍﹍﹍﹍﹍﹍﹍﹍﹍﹍﹍﹍﹍﹍﹍﹍﹍﹍﹍张宏儒(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
上海建科院“莘庄综合楼”试图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作为实现建筑学追求的手段,因此设计充分考虑投资者、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需求,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各种绿色建筑技术融入到从初期构思到细节设计、施工选材等等的建筑设计全过程,整合建筑的使用功能、精神功能、性能质量、投资效益、城市环境角色等要素,由此生成的建筑不仅能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还具有建筑学上的丰富意义。这就是“绿色建筑学”的理念。本文主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介绍,着重于与有志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师交流。
曹妃甸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实践——生态节能展示中心与万年丽海花城﹍﹍﹍﹍﹍﹍﹍﹍﹍﹍﹍﹍﹍﹍﹍﹍﹍﹍﹍﹍﹍﹍﹍﹍﹍﹍﹍﹍﹍张通、章春、王越、秦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13建筑工作室)
本文以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政务办公区生态节能展示中心和万年丽海花城生态居住区为例,从被动式设计和主动式节能策略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建筑遮阳、维护结构、通风以及能源利用等节能策略在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简介(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