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陶瓷坯料烧成收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陶瓷坯料烧成收缩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2、掌握影响烧成收缩的因素和调整坯体烧成收缩的措施; 3、了解控制烧成收缩对陶瓷生产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烧成是陶瓷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它是将成型以后的生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得到具有一定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达到所要求的物理性能指标的成品。
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原料中含有一定水分、有机物、碳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成分,它们在高温下氧化分解,使制品体积产生收缩;同时由于烧结过程中液相的出现,促使坯体致密化,体积也会产生剧烈收缩。这些都是产生烧成收缩的主要原因,它会影响到制品的显微结构和理化性能以及尺寸形状等。
陶瓷生产中,通常要测定坯体的烧成收缩,从而确定生坯的尺寸,以保证烧成后的制品尺寸符合规格的要求,烧成线收缩的计算公式如下:
?烧?(L干?L烧)L干?100%
式中:?烧为试样烧成线收缩率
L干为试样干燥后的长度 L烧为试样烧成后的长度
三、实验仪器
烘箱、高温炉、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步骤
1、将压制成型的试饼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用游标卡尺准确量取各试饼的直径并做好记录。
2、将干燥好的试饼放入高温炉中,按照事先拟定好的烧成曲线进行烧结,等试饼冷却后,用游标卡尺准确量取各试饼的直径并做好记录。 五、数据处理
试饼编号 L干 L烧1 2 3 ?烧 平均烧成收缩率 六、实验分析
分析影响陶瓷坯体烧成收缩的因素。
实验九、陶瓷材料光泽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陶瓷材料光泽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2、掌握影响陶瓷材料光泽度的因素及控制光泽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陶瓷材料的光泽度指的是其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它是反映陶瓷釉面砖和抛光砖光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根据国家标准GB/T3295-1996的规定,采用陶瓷制品45度镜向光泽度试验方法。即在规 定 入 射角下,以一定条件的光束分别照射标准板和被测样品,并在其镜向反射角上,以一定的接收条件来测量样品和标准板的反射光强度。试样光泽度值按下式计算:(本实验不用计算,由仪器自动换算。)
Gs(?)??s(?)?cs(?)?100 式中: Gs(?)— 试样的光泽度值;
?s(?)- 试 样 的镜向反射强度;
?cs(?) - 标准 板的镜向反射强度。
三、实验设备
陶瓷光泽度测定仪。 四、实验步骤
1、按国家标准GB/T3295-1996的要求制作(或选择)试样,要求试样表 面 应无明显凹凸不平、翘曲或裂纹。数量三件;
2、按仪器操作规程预热稳定仪;
3、用工作标准板校核仪器;(本步骤由实验指导教师完成)
4、将试样表面擦拭干净,在每件试样表面各侧量五点并记录。测量时尽量使测量面与测量窗口工作面接触。 五、数据处理
1#试样 2#试样 3#试样 六、实验分析
1 2 3 4 5 X?1nn?i?1Xi 试分析影响陶瓷材料光泽度的因素。
实验十、陶瓷材料耐火度及烧成温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陶瓷材料耐火度、烧成温度和烧成温度范围的表示方法; 2、掌握耐火度和烧成温度的测定方法;
3、掌握陶瓷材料耐火度和烧成温度的影响因素; 4、掌握调整陶瓷材料烧成温度和烧成温度范围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陶瓷材料(坯体)在高温时,由于原子运动引起的颗粒间接触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称为烧结,这导致了系统的致密和强固,此时伴有体积(或局部)的微小收缩,当图像出现收缩时,该温度即可确定为烧结起始温度。
当材料熔融时,物体已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从而在该温度下轮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投影呈矩形的圆柱体,直接钝化,由矩形变成半球形,当出现钝化,图形变圆时的温度可确认为熔融温度或耐火度。 三、实验设备
材料高温物性测定仪,小型油压制样机。 四、操作步骤
1、试样制备:用制样器制作Φ8×8mm的圆柱体,要求外表光洁,每次压缩的松紧程度一致。
2、调整电炉位置,使投影装置前端镜头、投射灯、管式电炉的中心线同轴,使试件在投影屏上形成清晰的投影。
3、在电炉开始加热前,给电炉中通入氩气,在加热及冷却过程中,保持氩气的通入,直到炉温冷却至室温为止。
4、将试样置于陶瓷片或铂片上并缓慢推入炉膛中。
5、打开投射灯,调节投影装置上镜头的焦距,使试样的投影在投影屏上清晰显示。
6、按预先设置好的加热曲线给试样加热,并记录加热前、加热中投影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同时记录试样的烧成温度和耐火度值。 五、数据处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陶瓷工艺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