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2.21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演练方案
2 带时间显示的演练现场照片的扫描件
2、与急救中心协作,为社区提供ACS培训课程;(2.22) 说明:2.22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培训材料 2 培训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现场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3、与急救中心和调度中心合作,培训心脏病早期识别、治疗以及 ACS 体征和症状的相关知识;(2.23)
说明:2.2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培训材料 2 培训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现场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4、与院前急救系统使用相同的溶栓方案;(2.24) 说明:2.24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溶栓方案 2 溶栓筛查表
5、向院前急救系统提供有关STEMI患者转诊和接收流程的快速通路方案的培训;(2.25) 说明:2.25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转运流程图 2 培训记录的扫描件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6、培训急救中心采集和传输心电图的能力;(2.26) 说明:2.26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培训材料(讲稿)的扫描件 2 培训记录的扫描件
? ?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7、与急救中心共同寻找可改进流程和提高ACS患者治疗效果的其他措施;(2.27) 说明:2.27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改进前后的流程图 2 改进措施
8、与急救中心一起使用流程改进程序来改进流程。(2.28) 说明:2.28 需上传改进流程及改进实例
三、与急救中心使用相同的时间参数,从急救中心接诊开始,计算下列时间,衡量治疗效果改善情况,并不断改进救治流程(胸痛中心的数据库中应包含下列全部指标):(2.30)
1、呼救到出车时间;(2.31) 2、出车到接触病人的时间;(2.32)
3、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溶栓及球囊扩张)时间;(2.33) 4、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时间;(2.34) 5、首次医疗接触到启动心导管室的时间;(2.35) 6、患者出现胸痛到拨打急救电话的时间;(2.36) 7、拨打急救电话到首次采集心电图的时间;(2.37) 8、转运PCI时,从拨打急救电话到再灌注的时间;(2.38)
四、机构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的与急救系统整合的创新措施(2.39)
? ?
说明:2.39 如果有创新措施,请提交相关的文件和方案
说明:2.18,2.30-2.38 全部在现场核查时打分,无需上传相关材料
要素三 对急诊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
胸痛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能力,减少误诊、漏诊,防止过度治疗以及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要素三主要包括快速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临床甄别、典型ACS(STEMI 、NSTEMI 、UA)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及低危ACS、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的相关诊治方法,并不断优化和改进ACS诊治流程。
一、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快速甄别(3.10)
此部分的重点是在急性胸痛患者就诊后早期进行病因的初步判断以及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胸痛患者的识别。1-5条为必须达到的条件,6-8条如果目前达不到,则应有改进措施争取在半年内达到。
1. 制订急性胸痛诊疗流程,指引首诊对胸痛的原因做出快速甄别;(3.11) 说明:3.11 需上传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图
2. 制订急性胸痛分诊流程,指引分诊护士在进行分诊初步评估时快速将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识别出来并尽快送进急诊抢救室;(3.12)
说明:3.12 需上传分诊流程图
3. 所有首次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医师和护士均应接受上述流程、ACS、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和体征的培训;(3.13)
说明:3.1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培训记录 2 签到表的扫描件
3 带时间显示的培训内容的照片扫描件
4. 所有急性胸痛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由急诊医师初步解读;(3.14)
说明:3.14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首份心电图检查时间的流程图
2 近6个月来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趋势图
5. 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ACS的患者,心血管内科医师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或通过远程12导联心电图监护系统进行远程确认心电图诊断;(3.15)
说明:3.15 需上传包含心内科医生确诊ACS的诊疗环节的流程图
6. 建立床旁快速检验手段,首次医疗接触后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D-二聚体、BNP的快速检测;(3.16)
说明:3.16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描述肌钙蛋白等检查方法
2 近6个月以来肌钙蛋白等检查时间完成的趋势图
7. 初步诊断怀疑主动脉夹层或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在30分钟内进行主动脉或肺动脉CTA检查;(3.17)
说明:3.17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CT检查的管理制度
2 近6个月CTA完成时间趋势图
8. 临床初步评估急性胸痛病因难以确定的高危患者,应在60分钟内进行“胸痛三联CT扫描”(即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的CTA扫描);(3.18)
说明:3.18 提供胸痛三联CT扫描的图片
这些内容的制度,现场核查时可能会以暗访的形式进行考核。现场核查后,对这几个项目进行分数复核。
二、对出现典型 ACS 症状患者的评估
主要包括ACS(STEMI 、NSTEMI 、UA)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重点是不断优化和改进ACS诊治流程。认证要求胸痛中心参照最新指南,制定ACS处置流程,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规范、可行的诊断、危险评估和相应治疗,还包括溶栓策略、PCI选择、术后指导等。大量的流程图设计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对流程图的设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1、针对 ACS 症状(包括非典型症状)制定详细的急诊分诊方案,该部分为必须全部满足的条件。
1)必须由参加过正式急诊分诊培训的护士承担分诊工作,如果在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不是急诊分诊护士,那么此人必须接受过识别 ACS 症状的培训;(3.19)
说明:3.19 需上传培训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的扫描件
2)建立评估流程,对前来就诊的疑似ACS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3.20) 说明:3.20 需上传ACS初始评估流程图
3)如果在急诊分诊时没有第一份心电图,则接诊护士应立即采集标准12导联心电图;(3.21) 说明:3.21 需上传直接就诊急诊科的ACS患者首份心电图采集流程图
4)建立流程确保护士初始评估判断为高危ACS的患者能立即得到急诊医师的评估;(3.22) 说明:3.22 需上传高危ACS的处理流程图
5)对于经救护车入院的患者,如果不能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院前心电图,则应有方法确保胸痛中心急救人员接诊时能立即看到心电图;(3.23)
说明:3.23 需上传经救护车入院患者的ACS患者首份心电图采集流程图 6)应确保急救中心送来的疑似 ACS患者有病床可用;(3.24)
7)最好从首次医疗接触(如果目前不具备条件,至少应从分诊)开始,为ACS患者建立急救病例及数据库,对每一位ACS患者的诊疗过程均进行以时间轴为线索的记录和跟踪。(3.25)
8)建立因非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ACS时的救治流程,并进行医院的全员培训。(3.26)
说明:3.26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说明:3.24,3.25为现场考察
1 院内发生ACS救治流程图 2 培训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扫描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胸痛中心认证体系(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