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期的波动剧烈程度。
前面的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间我国经济总体波动剧烈程度明显高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则我国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又有较大差异。在4轮周期中,1982-1990年期间经济波动最为剧烈。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整体波动性衡量指标的标准差,在这一轮周期的值最大;其次,周期的波幅在4轮周期中最大,且波峰最高而波谷最低。反之,2000-2009年期间我国经济的平稳性明显增强:1.91%的标准差远低于其他3个周期,周期波幅最小,波峰相对较低而波谷处于高位。究其原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高是重要因素。
4.周期的对称性。
周期的对称性反映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持续时间的相对长短,也是反映经济波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依波动型态对经济周期的分类,有前峰型经济周期、后峰型周期、对称型周期和双峰型周期4种。前峰型周期表明经济很容易“过热”(扩张期短)而给经济降温相对困难(收缩期长)。经济过热往往导致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无序、过度竞争等有损效率的经济行为,还会引起物价上涨,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后峰型周期表明经济缓慢上升直至增速超过潜在增长率后急剧回落,这种回落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内在收缩,也有可能是紧缩性政策或者外部冲击所致。但不管怎样,这种“硬着陆”对经济的损害同样十分巨大。对称型周期意味着经济既没有出现急剧“过热”,也没有发生“硬着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增长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经济周期中,前3次周期均为前峰型,第4次周期转变为后峰型周期。在前3轮周期中,我国经济很容易就陷入“过热”境地。第4轮周期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速急速下滑,经济波动呈现出后峰型特征。
三、经济周期的动态演进规律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4次经济周期的特征来看,不管是周长、位势、波动的剧烈程度,还是扩张期与收缩期的对称性,均明显不同。但动态来看,4轮经济波动之间却存在着明显且一致的演进规律,具体表现在:
1.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体制的基础地位在我国尚未确立,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不强;同时,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然较浓,经济运行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波动极不规则。其中,一个主要的体现即为改革开放初期和后期经济波动的周长有明显差别。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轮经济周期中,第1轮周期的周长仅为5年,而后3轮周期的周长分别为9年、
第 6 页 共 8 页
9年和10年,与马克思“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以及以固定资本更新重置为特征的朱格拉周期相符。
2.经济平均增速开始呈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等的逐渐确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逐步理顺,各方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前被束缚住的生产力开始释放,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
1982-1990年期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高达9.8%,并在随后的1991-1999年期间进一步提高至10.7%。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以外需拉动为典型特征的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0.3%,仅次于1991-1999年期间10.7%的平均增速。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廉价劳动力等形成的比较优势渐渐丧失;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结构失衡的压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升级遭遇瓶颈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愈发凸显。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也将相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例如,尽管有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劲拉动,第4轮周期(2000-2009年)的位势仍较第3轮周期要低。
3.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大起大落,频繁陷入“过热-过冷”的怪圈,经济运行极不平稳。比较典型的如1982-1990年期间,我国经济波动的标准差为3.87%,波幅达11.4%,均为4轮周期中的最大值。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此为分水岭,我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明显提高。如在最近一轮周期(2000-2009年)中,我国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大幅下降:GDP增速的标准差仅为1.91%,为历次周期最低值;5.0%的波幅也在几次周期中最小;波峰略有降低而波谷大幅提高等。当然,除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也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急剧下滑,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刺激计划,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成功促进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了企稳回升。
4.经济波动的不对称性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轮周期,我国经济的扩张期短而收缩期长,经济很容易就“过热”,给经济降温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其中,经济的扩张期分别持续2年、3年和2年,收缩期则分别持续3年、6年和7年。与前3轮周期呈现出前峰型特征不同,第4轮周期的扩张期为8年,收缩期只有2年。外需冲击下的经济急剧下滑和一揽子刺激计划下的经济迅速回升是经济收缩期显著缩短的原因。若非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锐减,第4轮周期的收缩期预计会更长,经济波动也会更加对称。
第 7 页 共 8 页
最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已经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往来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波动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第4轮周期的收缩期显著缩短这一变化看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初始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较之前几轮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仍面临较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约束将更为严厉,所受到的经济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遭遇瓶颈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把握新周期下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彻底转变之前那种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694).
[2]刘树成.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9-40).
作者简介:
黄涛,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处,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中国宏观经济、人民币汇率问题等。
第 8 页 共 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