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充分运用税收、公债、支出、财政投资、补贴和预算等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并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另一大经济政策即货币政策进行相互配合和协调,政策该松则松,该紧则紧,该采用中性政策就采用中性政策,做到短期调控政策与长期制度变革相衔接,努力维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现阶段,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将着力点从刺激消费转移到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教方面来;正确把握国债资金投向,加强国债资金管理,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方向,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企业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减免、再投资退税、提高研发费用扣除比例、允许加速折旧等特殊政策,努力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鼓励社会进行创新,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研究制定新的财税政策和措施,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税率,涵养税源,进一步落实好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拉动社会需求有效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向规模,促进民间投资及时跟进;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出口税收政策,完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实行全额退税,进一步考虑扩大出口退税范围,鼓励、支持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反倾销税、反贴补税制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四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公共财政理论重点对财政支出的范围作出了回答,即财政支出应当限于公共产品的支出,对于私人品行业除自然垄断性政府可以出资
- 26 -
建设外,政府均不宜在竞争性产业进行投资,今后财政支出安排要进一步突出公共财政职能,缩小和控制财政支出的范围,逐步解决财政职能“缺位”“越位”问题,最终彻底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把财政资金集中转向政权建设、科学基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增强落后地区“造血”功能等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所必需的外部环境建设等非竞争性的项目,集中财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要问题,使财政支出与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政府保障各项经济工作目标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支付能力。同时,调整公共支出中各项支出的比重,精简行政机构,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的过快增长,大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继续加大对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监督管理,建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改革公共支出方式,完善支出分析方法,加强对影响支出水平较强的因素如产出水平、服务环境、人口变化、公共部门投入产出的价格等分析,可以将私人经济的市场效率准则运用到公共产品的最佳供应分析上,切实提高支出效益。五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只有实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才能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小康。首先,要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在当前情况下,要适当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补助额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加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总量和比重,同时也要防止回到统收统支的老路,影响各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适当调整转
- 27 -
移支付结构,弱化税收返还,扩大专项补助,保证地方政府提供最低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并要把用“基数法”确定的税收返还逐步过渡到用“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逐步减少富裕地区税收返还增量,增加贫困地区税收返还增量。其三,改进转移支付办法,严格核定各地区标准化收入和标准化支出,逐步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避免出现新的利益分配的扭曲。其四,转移支付模式实行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并用横向转移支付的混合模式,通过横向转移支付来充分利用富裕地区可转移财源,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弥补单一纵向转移支付的不足。其五,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还没有建立省以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区要抓紧建立制度并抓好落实,逐步减少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统一纳入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六是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制体系。要加快改革和完善流转税制度,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适应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变,提高资金密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鼓励投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将高尔夫球具、游艇、高级皮毛、高档轿车等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停止对非日常生活用品如酒精、汽车轮胎和普通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扩大营业税征收范围,将修理修配行业改征营业税,确保营业税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地位,同时加强对娱乐性消费行为的调节力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所得税制度,按照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扩大税基,调低税率,严格减免,把税收优惠统一到产业导向型上来;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
- 28 -
人所得税制,提高起征点和费用扣除标准,调整税率和级距,提高高收入者的适用税率,加大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上多做文章。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统一合并内外资地方税制,使内外资企业适用相同的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等;完善财产税制,提高财产税在地方税体系中的地位,使财产税成为市县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适时开征遗产税和环境保护税,增强税收调节功能,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刺激技术革新,筹措环保资金,增加环保投入;进一步扩大资源课税的范围,加大对资源课税的力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税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㈩不断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世界各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大都采取复合型,即多种转移支付手法综合地运用。一般说来,这些形式大致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三类。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不附带使用条件或无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其目标是重点解决各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责任的不对称问题,使接受转移支付的地区能有足够的财力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能,提供与其他地区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专项转移支付大多带有定向支援、定向加强和委托办理的性质和特点。分类转移支付,一般只是指定转移资金的大的使用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使用项目,接受此种转移支付的政府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在选择新的转移支付形式时,上述三种当然都应加以考虑。但就我国近中期的实际情况看,当转移支付的模式确定后,似应建立一种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专项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性转移支付作补充的
- 29 -
复合型形态为宜。财政转移支付理论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存在有着多种目标。财政转移支付目标不同,所要选择的转移支付类型也是不同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转移支付的目标经常是相互竞争的,一个目标的实现可能影响到另一个目标的实现。基于转移支付目标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对于中央政府来讲,应当将转移支付目标的先后次序、轻重缓急和相应的转移支付种类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以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能尽量避免目标之间的相互冲突。一个好的、相互协调的转移支付应当是对于这些矛盾的协调,它既有利于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的实现,又避免对地方政府的优先性的干扰。从我国来说,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最大约束条件是财政收入的过度分权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如果在现有财政收入分权状况下,在没有改变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格局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说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应当以无条件补助为主,无异于是削弱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这既不利于中央政府职能的履行,也不利于国家优先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国现阶段以专项补助为主、无条件补助为辅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是合理的。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方向不在于结构本身,而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支出方向,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应当承担起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任。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看,财政应当增加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从这些财政支出的事权归属来看,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属于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卫生医疗和教育属于有益公共品,其中卫生医疗条件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息息相关,也影响到个人的收入,教育支出尤其是
- 3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及对策(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